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改善科學教育的現狀,STS(科學技術與社會)教育應運而生。其基本理念在於將科學教育與科學技術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促進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才。然而,在發展科技和生產的同時,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環境教育也成為公民科學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STS在美國1996年頒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被進壹步發展為STSE的教育思想,並滲透到科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中,促進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參與意識。[1]隨後,大多數國家在制定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時,將STS進壹步發展為STSE教育思想。
STSE教育強調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是指導和實施主體教育的新理念。2001年5月,《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構建適應素質教育要求、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強調“改變課程內容難、雜、偏、舊和過於註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強化課程內容和學生,[2]
2.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STSE教育的意義。
2.1有利於推進新課改。
2003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將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標準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解生物科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科技發展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和“了解生物科學技術的本質,才能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能夠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概念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可以看出這次課程改革對學生STSE教育的重視。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STSE教育,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2.2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科學素養”是壹個概念很廣的術語,包含了很多與科學相關的元素,比如對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理解,以及知識、技能和態度。這些要素是學生發展科學探究、解決問題和決策能力所必需的,也是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保持對周圍世界的思考和探究意識所必需的。[3]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壹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特別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4]STSE教育認為“科學探究是科學和科學學習的核心”,重視學生體驗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壹般程序,強調自我發現和探究,讓學生體驗活動與思維過程的互動,強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認識世界,在探究中學會科學方法和鍛煉科學思維,發展科學品質和態度。因此,STSE教育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2.3有利於引導學生關註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類社會取得了輝煌的文明,但同時也面臨著全球人口膨脹、糧食短缺、能源資源匱乏、核武器擴散、國際恐怖活動猖獗等諸多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1992,在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21議程,建議環境教育應重新定位,以適應可持續發展。中國265438+20世紀議程明確指出:“要加強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並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於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的整個教育過程”。[5]因此,教育部決定制定中小學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的課程標準和相應的課程指南。同時,通過STSE教育在各科教學過程中的滲透,讓學生了解人類目前面臨的問題,從而促使他們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比如《標準》第二部分明確提出“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STSE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STSE教育內容廣泛,涉及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生活現實;另壹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參與現實生活和生產,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極學習生物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3.1課堂教學是滲透STSE教育的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STSE教育,既要註意聯系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又要適當滲透生物高科技的內容。教師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和運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6]同時,通過設計合理的、定義清晰的教學過程,將STSE教育與教科書的整體情感教學要求和諧地結合起來。比如在講“植物激素調控”時,讓學生討論植物激素的應用價值及其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引導學生關註生物科學發展與社會的關系;在講“保護生態環境”時,加強STSE教育,使學生形成環保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3.2研究性學習是STSE教育的新平臺。
研究性學習為STSE教育提供了平臺,STSE教育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順利開展指明了可行的方向。在STSE的教育思想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著眼於學生的興趣,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和人文世界。學生可以通過對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現實的調查和了解,體驗另類學習的輕松和愉悅;通過對社會生活特別是環境中的科學技術的了解,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來之不易的成功和成功後的甜蜜與喜悅;通過對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思維習慣的感受,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這些都使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加深了對STSE的理解,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建構知識。[7]例如,新教材《生物3:穩態與環境》的內容目標就包括“關註全球生態與環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什麽是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它們之間有什麽聯系?為什麽這些生態問題要引起全人類的關註?這樣的問題我們該怎麽辦?圍繞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走訪科技人員和相關專家,撰寫具有壹定質量的調查報告,這無疑有助於學生更加關註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使學生形成環保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有助於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3.3第二課堂是開展STSE教育的良好陣地。
活動課作為教學的三大板塊之壹,可以將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可以鞏固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中看到自己的價值。課外活動是學生展示才華的平臺,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給不同天賦的學生以成功的機會。新課標非常強調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到社會和自然中去調查、考察、觀察、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動腦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操作來解決壹定的實際問題。比如,學習“植物的激素調控”後,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扡插生根中的作用;在談論生態系統後,鼓勵學生設計並制作自己的生態瓶。此外,教師可以舉辦豐富的科技講座和論壇,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
3.4靈活應用現代多媒體進行STSE教育
運用多媒體教學是實施STSE教育的必要手段。老師可以不定期上壹兩節電教課,讓學生在合適的時間觀看教學視頻。經常看“人與自然”、“探索與發現”、“科技展”等欄目,用錄像機錄制壹些相關的科技節目,讓學生通過網絡課堂觀看;也可以鼓勵學生上網查閱課本和生活中得不到的知識和信息。
4.結論
實踐證明,STSE教育是指導中學科學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對學科中心論的批判。既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又能使學生了解當今科技發展的趨勢,關心人類社會與生物學的關系,關註人類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跟上時代的步伐。
可以看出,STSE教育是適應21世紀的新型科學教育模式。目前在國內處於試驗階段。這種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廣大科學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將不斷變化,STSE的教育理念將被社會各界認可和接受。
[參考文獻]
【1】於景明。淺談化學教學中STSE教育的實施[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1: 196 ~ 199。
[2]易張合。“初中化學教學與STSE教育的相關性”分析——化學課程標準與新教材的研究[J]。化學教育,2004,3: 17 ~ 119。
[3]楊·。加拿大中小學STS課程的實踐與啟示[J].國外教育研究,2008,8: 75 ~ 77。
[4]中華人民共和國* *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喬紅華。STSE教育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5。
[6][7]呂康社,王新。新課程理念下發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23,2: 101 ~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