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書寫語言的符號。它產生後,克服了語言的時空限制,擴大了信息的傳播,增加了文化的積累,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在中國,漢字不僅是漢族書寫的文字,也是全國各少數民族的通用文字,是在國際活動中代表中國的法定文字。少數民族,都講漢語,自然就用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沒有與本民族語言文字壹致的文字的少數民族,大多也選擇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
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除回族)和滿族外,大部分都不使用自己的語言,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語言壹致的語言,這是中國語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有些民族使用壹種以上的語言,比如傣族使用四種語言,景頗族使用兩種語言,29個民族使用54種語言。
擴展數據
最新調查顯示,我國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超過120種,人口不足1萬的語言約占語言總數的壹半;不足1000人的有20余種,基本瀕臨滅絕。
據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孫宏凱教授介紹,有幾種民族語言已經完全喪失了交際功能,比如滿語、畬語、赫哲族語和韃靼語。20%的語言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40%的語言已經顯示出瀕臨滅絕或正在瀕臨滅絕的跡象。
即使使用人口超過1000人的語言,也不代表它們有強大的生命力。舉個例子,滿語雖然有11萬多人口,但能說滿語的不到100人,能掌握滿語的不到10人。都是80多歲的老人。這些老人去世,也將是滿清退出歷史舞臺的日子。有關人士擔心,如果滿語消失,清朝的很多史實將再也無法解密。
對此,我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今天的弱勢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沖擊,有逐漸消失的危險;
因此,相關機構和語言學家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弱勢民族語言,搶救瀕危民族語言。這不僅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少數民族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