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10著名青銅國寶!

中國10著名青銅國寶!

青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青銅文物,被稱為黃金或吉祥金,是銅和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和青銅禮器的時期。這壹時期主要從夏商周延續到秦漢,時間跨度約2000年。在此期間,古人創造了極其輝煌的青銅文明。

1.司母戊鼎(後媽武鼎)最重的商代青銅器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河南安陽殷墟壹座商代古墓。它是商代或祖甲為祭祀其母吳而制作的禮器,是商周青銅器中的精品。國家壹級文物65438至0959年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丁童高133厘米,長112厘米,寬79.2厘米,重832.84公斤。這是中國古代發現的最重的青銅禮器。用範濤法鑄造,在商代晚期鑄造壹個重達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

2.商代四羊方尊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倫山腰1938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和祭祀用品。位列傳世十大國寶,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像是中國最大的商代青銅方像,長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它有長長的脖子,圓圓的,高聳的脖子。四面飾以芭蕉葉紋、三角夔文、獸面紋。雕像的中心是重心,雕像的四個角是用壹只羊做的。肩的四個角是四個卷角羊頭。

同時,方尊的肩部飾有帶爪的龍紋和高浮雕的蛇身。雕像的中間,也就是兩只羊相鄰的地方,壹對犄角龍從表中探出頭來,從故居中間的方尊兩側的右肩蜿蜒而出。整個器物采用分塊法鑄造,壹氣呵成,獨具匠心,顯示出高超的鑄造水平,被歷史學家稱為“終極青銅模型”。

3.壹尊巨大的銅像壹尊銅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 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幅肖像,壹尊銅像,壹幅肖像。

三星堆遺址壹號祭祀坑出土的銅像,高180,高260.8厘米。重約180 kg,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銅像。被譽為“世界青銅雕像之王”雕像采用分段鑄造法嵌鑄,精致細膩,迄今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絕無僅有。

二號祭祀坑青銅人像,豎觀,寬138,高66 cm。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青銅立視面具最為奇特,最具氣勢。

4.西周時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臺北故宮鎮館三寶之壹。

三腳架高53.8厘米,直徑47.9厘米。圓,兩耳,腹深外鼓,三蹄三足,沿口有重環紋,形制端莊穩重。

鼎內碑文長達499字,記錄了毛公對周宣王為國出謀劃策的心聲,被譽為“群臣之書”。他的書法是西周金文成熟的風格,奇幻、活潑、渾厚、渾圓蒼勁、結構悠長。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5.蓮花鶴方壺東周春秋時期的蓮花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青銅盛酒或盛水的容器。1923河南新鄭李家樓鞏崢墓出土。壹件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器館,壹件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第壹批禁止出國(境)文物在國內展出。

此壺主體為西周晚期以來流行的方壺形。它有壹個蓋子,耳朵和壹只圓腳,重心在下腹部。全身飾以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極其華麗的裝飾效果,也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蓮鶴方壺制作工藝精湛,采用了分鑄、圓雕、淺浮雕、精雕、焊接等復雜工藝。許多技術已經失傳,無法用最先進的現代技術復制和模仿。

6.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勾踐劍)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壹件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馬山五號楚墓。又稱“天下第壹劍”。收藏與湖北省博物館。

因為劍鍍了壹層0.1 mm的鉻,所以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這個圖案含有很高的硫,因為硫化銅可以防止生銹。早在2500年前,這種防銹技術就令人驚嘆。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長8.4厘米,重875克,極為鋒利。上面刻著“我淺薄,我自己用。”

1983年,在壹公裏外的另壹座楚墓中出土了吳王夫差的矛,上面的銘文與此劍壹模壹樣:“吳王夫差充當矛”,現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7.戰國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中國第壹批禁止出國(境)文物。

鐘架呈長方形,長11.83m,分為上、中、下三層。共有65個編鐘,總重2,500kg。它的音域跨越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是完整的。每壹個栓鈴和甬鈴都能發出兩個音節,形成“壹鈴兩調”的現象,表現出大小和程度的和諧關系。它是中國出土的40多套編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壹套,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大型樂器。其精湛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表現改寫了世界音樂的歷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

8.秦代最大的青銅器——秦代銅車馬,是隨秦始皇陵陪葬的銅車馬大型模型。於1980年出土於中國陜西臨潼秦皇墓西側。是目前發現最早、體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

* * *兩次,壹前壹後排列。修復後,它的大小約為真馬的壹半,由7000多個零件組成。制作日期約為陵墓建造時期,即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年。

這兩個青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然後再進行細致的加工,工藝水平非常高。青銅馬身上用於流蘇和鏈子的銅絲直徑只有半毫米左右,其他的更細。推測銅車馬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壹部分。對研究中國古代車馬制度、雕刻藝術和冶煉技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是國寶,是特殊的文物。

9.長辛宮燈中國沂燈西漢長辛宮燈,是中國漢代的青銅器。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裏處的壹處懸崖上),中山王之妻竇[wǎn]墓中,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宮燈的燈體是壹位鎏金的宮女,雙手捧燈而坐,神態幽雅。燈體高48 cm,重15.85 kg。長辛宮燈的設計很巧妙。宮女壹手拿著燈,壹手拉著袖子,似乎在避風。它其實是壹個彩虹管,吸收油煙,既防止空氣汙染,又有審美價值。這盞宮燈因曾放在竇太後(劉勝的祖母)的長辛宮而得名。2010作為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展品展出。

10.銅奔馬(騎在馬上的飛燕),東漢時期中國的旅遊標誌,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騎在馬上的烏鴉、鷹(鷂)、騎在馬上的獵鷹、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於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將領張和他的妻子壹起葬在這座陵墓裏,這座陵墓現在位於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閆飛”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從力學分析來看,馬塔閆飛為閆飛找到了重心,從而造成了穩定。自出土以來,它壹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工業的象征。

1983 10“馬背上的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名稱為“馬龍超雀”,壹直沿用至今。1986被定為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