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雲南的藏族、白族、彜族、納西族都在哪裏?

雲南的藏族、白族、彜族、納西族都在哪裏?

藏族血統藏族自稱“博”,因地域不同,稱謂也不同。藏東和川西稱為康巴,藏北和川西、甘南和青海稱為安多瓦,統稱為波巴。“巴”和“瓦”在藏語中是“人”的意思。藏族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遊。“獼猴變人”傳說的由來(不完全是神話。獼猴可能指的是藏族先民來到藏區之前就生活在這裏的矮個子黑人後裔。藏區的這些矮個子黑人,大概是發育良好,身材矮小,所以被稱為獼猴。)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蒼山洱海、滇池為中心的地區繁衍生息,在河邊的平臺上創造了早稻文化,過著農、漁、獵的遊牧生活。從西漢到初唐,在中原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影響下,白族先民不斷融合、歸並,先後形成了昆、東(西)二河面、白子王國、運河匯合詔、蒙古詔、嶽析詔、朗瓊詔、施瑯詔、蒙舍詔。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白子王國倡導的以樂求禪位於《孟茜奴邏輯》中,是孟社的聖旨。結束了白族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歷史,南詔這個早期的封建國家誕生了。公元937年,段思平在叔父聖旨的支持下,與滇東烏蠻三十七部宣誓進軍滇西建立大理國,歷時五百余年。大理於1253年被蒙古所滅。元朝在原大理邊境設立雲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國為“大理國總管”,繼承其職務。元末大理國總經理傳代11。公元1381年,明軍平定雲南,取消段在大理的世襲特權。元明清時期,白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逐漸與中原形成有機整體。

解放後,彜族統壹使用“彜”字。最早使用“彜”字作為彜族名稱的是清道光《沾益縣誌》。各地自稱或自稱他人的彜族有幾十個(見《彜族簡史》)。大部分自稱或者他叫的壹些第壹個字的首字母大多是n (n)或者L,只有少數是sh、ch、T等。N(n)和L是姓,sh,ch,T是亞姓。亞族名由人名演變為族(族)名,再演變為支系名。中國文獻記載的“彜”有時指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有時指彜族。漢語文獻中的“彜”其實是彜族自稱ne或(n)I“Ni”的諧音。“壹”、“妳”、“壹”在古漢語中讀音相同,“壹”的讀音與“妳”、“壹”相近。這兩個字都可以作為古時候自稱ne或(n)i的彜族的音韻字。彜族歷史上的自稱“尼”可能始於尼能時代,最晚不晚於道姆尼時代。多姆尼是西姆哲的第19孫,即春秋末期杜密中牟右蠻的第19祖父母。把杜密的譜系往前推15代,可以推斷他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11世紀。根據川滇黔彜族文獻的記載和分析,彜族距今已有壹萬多年的歷史,經歷了“艾飼-尼能-少師-米米-巨甌-劉祖”等幾個重要時期,至今已有2400多年。

納西語

中國的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麗江古城、未夕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香格裏拉(中甸)、寧蒗縣、永勝縣、鹽源縣、四川省木裏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目前人口為324,679人。納西族是古羌人的後裔,從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原住民融合。

個人覺得白族人比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