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古籍中的孝道

中國古籍中的孝道

國學熱開始的時候,到處都是讀三字經和弟子規的聲音。我的壹個領導說,《三字經》和《弟子規》都是教人做奴隸的東西。如果妳以前沒讀過,就算了。千萬不要讓妳的孩子去讀。”他全盤否定這些國學經典中含有宣揚封建禮教的內容。

於是,我看到《孝經》這本小冊子,以為是《二十四孝》之類的東西,就懶得看了。

關於二十四孝,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中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惡心為樂”,以不善良為訓,謗古人,惡教後人。最可怕的是“郭巨埋子”,魯迅先生因為這個故事產生了對孝道的敬畏。

我曾經把這個故事當作笑話講給我九歲的兒子聽。他問:“那罐金子能撐多久?”吃完了要做什麽?“這孩子的思維很直接。他知道我在講笑話,但他不會做這種沒人性的事。他無所畏懼,所以他只是提問。

是的,用完了怎麽辦?又把兒子埋了,還指望從地下再挖出壹壇黃金?該死的郭巨,作為壹個人子,沒有想過如何提高自己養家糊口的能力,卻向自己的兒子掄起了尖刀。這樣省下來的口糧他媽能吃嗎?如果真的要減少人口,節約糧食,自殺豈不是更能節約糧食?埋葬自己的孩子來侍奉自己的母親,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是給自己壹個無可救藥的無能、懦弱、自私的虛假黃金外表。

壹次偶然的機會,黃先生聽了先生的國學講座後,對《孝經》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孝經》中提到的“孝”是“人類健康生活的壹般模式”,“構建個人的家庭生活,幫助個人融入社會生活,這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整體生活。”

我只是從壹堆國學書籍中找到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仔細閱讀。

《孝經》據說是春秋時期孔子編纂的壹部倫理著作,是儒家十三經中最短的壹部。它以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對話的形式闡述了孝道的意義和作用。它以“孝”為中心,肯定“孝”是天道所定的規範,指出“孝”是壹切美德的基礎,君以孝治國,臣以孝理家。

《孝經》全書共十八章,從“開篇”到“喪親”,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壹部分:第壹至第六章。首先提出孝道是德性之本,闡述了孝道的三個層次,然後規範了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如田字、諸侯、卿大夫、士人、庶人等,踐行孝道,並得出結論“至於庶人,田字無時無孝,患之者不如之。”

第二部分:第7至11章。孔子闡述了孝的含義和內涵。孝順是理所當然的。從心出發,以孝治國平天下,以孝治家,理順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就能做到“教德而行其令”。並指出“不孝為亂之道。”

第三部分:第12至14章。這壹部分主要闡述了孝的外延,即大道廣、德行廣、名聲廣。

我認為“宣名篇”是整本《孝經》的點睛之筆,提出“行於內,名立於後世。”壹個人所有的優秀品質都是在家庭內部形成的,這些立足於世界的能力會幫助他為社會做出貢獻,成為後代的楷模。這是整本《孝經》的意義所在。

第四部分:第15至18章。這壹部分主要講孝道的幾個細節,包括勸誡、誘導、侍奉君主、喪親四個部分。

細讀《孝經》,對儒家倡導的孝道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我接觸的孝道是以“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官方儒家孝道。是被有權力的統治階級馴化了的儒家思想,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利益,代表了封建倫理所倡導的道德標準。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在內的兒童啟蒙書籍都滲透著這種思想,要求地位高的人遵守規則,培養道德,成為地位低的人的榜樣。也就是說上梁必須是直的,這樣下梁才不會歪。但梁不對,他的封建專制立場和作風就會起反作用,不能和他對著幹,否則就是不聽話。這種道德標準極不平等,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極大地抑制了人性的自由,造成了很多社會矛盾和家庭矛盾,應該摒棄。真正應該提倡的是真儒家,真孝道。

孝經上說的才是真正的孝道。

首先,孝道有三個層次,即侍奉親人、侍奉君主、立人。壹個人,孝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成就,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以前總聽到“忠孝不能兩全”這句話,其實是不真實的。只有孝順,才能把孝順變成忠誠,忠誠於國家,忠誠於事業,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當然,主要精力投入到忠誠上的時候,肯定少不了親人。這既需要對“家族式管理”的理解,也需要合理的安排。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先生,為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已經多年不和父母聯系了。當他的父母最終得知他的工作時,他的母親警告他的兄弟姐妹:“妳應該明白三哥的事情。”他用自己對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巨大貢獻回報了父母的養育,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

其次,孝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說是壹種生命的本能。家庭紐帶是自然的,不是嗎?每壹對父母對延續生命的子女都有壹種天然的愛;每個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不會對父母有很深的感情嗎?妳不知道怎麽孝順父母嗎?孝順是理所當然的。只要我們因勢利導,就能“隨大流”。當每個人在家都能把家裏管理好,在外都能把工作做好,有能力有抱負的人都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我們的社會豈不是和諧了?

第三,踐行孝道,要身體力行,用行動說話。“君子教之以孝,日不見之以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想讓別人孝順,自己就要踐行孝順。只要妳能孝順,用無聲的語言教育別人,讓別人壹起孝順,這就是應該建立的道德標準體系。

第四,踐行孝道最重要的是從家庭做起。線做在裏面,名字卻立在未來。孩子在家裏長大,在學校成長,在社會上成功。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本不可能培養出壹個優秀的孩子。只有管理好家庭,建立和諧的家庭,讓每個人在家庭中得到溫暖和愛,勇氣和良好的品格,他們才能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在社會的大熔爐中,我們不應該失去自己的本性,保持初心,追求夢想,夢想未來,構建和諧社會。

第五,孝是智慧的孝,不是愚昧的孝。父母長輩有問題,作為子女和下屬,壹定要指出來,讓他們改過,而不是壹味的順從。只有上下互動,共同進步,家庭、國家、財產、名譽、道德才能不受損害。

最後,實踐孝道必須有始有終。父母有子女,子女要反哺父母。活著就要養活自己,死了就要哀悼。父母喪事要悲涼,要有壹定的禮儀,棺材,衣服,筷子,屋簽,祠堂,祭祀要及時。“生為尊,死為悲,生之本竭,生死之事備,孝子之事親。”老年人的退休生活由此而來。如今風俗變了,幾代之後,普通人,誰還記得老祖宗;唯物主義者連自己的骨頭都不保留,也不給自己建墳墓。其實去掉的是有形的儀式,不變的是心中的紀念。關鍵是子孫後代的悲哀,對生活和事業的追求和渴望,這就是孝的意義。

可以說,《孝經》是古代指導家庭倫理的經典。只要大家認真讀,就能處理好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就能侍奉親人,侍奉諸侯,建立自己。這樣的經典,放在現在,還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當代家庭關系中,最痛苦的莫過於親子關系。很多家長說:現在的孩子真的很難管。如果緊,就怕約束太多,如果短,就怕缺乏紀律性。在《孝經》中,有許多關於親子關系的重要論述。

孔子在《三誌》壹章中說:“所以,在自己出生的膝下,養父母是嚴格的。”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情是與生俱來的,尊重也是如此。所以“聖人教敬因嚴,愛因親。”愛情是需要學習的,禮儀是需要學習的。只要是出於愛和尊重,沒有什麽是不成功的。“聖人之教,不攻而成,其政不嚴,其因也是此。”連聖人曰:“父子之道也自然,君臣之義也。”孝順是人的天性,而這種天性,放到社會中,就是君臣之義。可見家庭教育有多重要!壹個人只有在家庭中得到了愛,成長了,才能以飽滿的正能量走向社會,理順社會上的各種關系,履行自己的職責,完成壹份事業。愛是解決壹切問題的力量。親情是與生俱來的,愛情是需要學習的。學會愛,學會表達愛,學會付出愛,學會看到愛,接受愛。這樣,妳就是壹個勇敢的人,壹個有愛的人。

現在的親子關系,為什麽經常出現緊張狀態?因為焦慮,因為短視,看不到未來。不可否認,現在的生活壓力讓成年人更註重培養下壹代的生存能力和賺錢能力。所以他們拼命打造壹個會成為人中龍鳳的孩子,從小註重智育,從小培養人才,怕孩子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好大學。似乎只有考上好大學,才能走上無憂的賺錢之路。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權利,學習是孩子的任務和權利,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如何在性質、任務、權利、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有人說最幸福的事就是工作是愛好。如果孩子能把個人興趣發展到工作和事業上,那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祝福。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被父母的好惡所控制和創造。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是不斷學習和提高的結果。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只有從愛出發,順應自然,才能成為壹種道德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壹些人受到了出身名門的PUA、馬保南、兄弟幫手等的影響。這些人覺得我爸媽生了我,是天大的恩惠。我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在思想和行為上被父母控制,在經濟上被父母抓住,甚至對婚姻和愛情都無法做出決定。壹句話,就是愚孝。

但是,孔子說:從父之命,何以盡孝?

人不是聖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如此,長輩如此,領導如此,皇帝也是如此。既然已經有了,那就必須改正。作為孩子,有必要對父母的錯誤提出抗議。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壹,只要是父母領導長輩說的,就認為是對的,不可侵犯,必須盲從。當孩子和下屬指出錯誤的時候,壹定要思考和辨別,看是不是錯了,錯在哪裏,及時糾正,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在國家的社會保障機制建立之前,中國人自古就有“養兒防老”的思想,壹直靠自己養孩子。所以要千方百計和孩子生活在壹起,甚至要求孩子不要離開自己,不要出去打工。換句話說,為了有壹個安穩的晚年,孩子們的翅膀被束縛了。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必遊好。是關於父母老了以後盡量不要離家太久。如果必須的話,壹定要告訴父母妳去了哪裏,為什麽去,什麽時候回來。同時,合理安排和贍養父母也是常識。有些人曲解了這個意思,認為只要父母還活著,就必須呆在家裏照顧父母。如果是,為什麽孔子提倡養氣,平天下?再說,不出去打工,哪來的錢贍養父母?

古人雲:“事在順,不義,不孝;家貧老,不為呂氏,二則不孝。”古聖先賢說得這麽清楚,我們積累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卻不懂這些道理,做出違背人性的事情。

《孝經》全書是十三經中最短的經典,只有兩千多字。但卻是對壹個人的社會生活目的和家庭生活方式的經典而獨到的闡釋,著眼於構建壹個自由而嚴肅的和諧家庭,讓每壹個心中有夢想的人都能愉快地放下自我,揚名立萬,以回報家人的哺育。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妳要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妳就必須成為什麽樣的人。只有父母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孩子才懂得創造自己的世界。只有把家庭理順了,才能揚名立萬,才能名垂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