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與《史記》

中國古代有兩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壹個是孔子,他的《春秋》後來成為儒家必讀的五經之壹。另壹個是司馬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山西河津)人。他的《史記》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歷史,成為中國第壹部“傳記式”的經驗巨著,也是後來的“二十四史”。《史記》因其“天人之學,古今之變,文學價值之高”,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無韻離騷”。

司馬遷的祖上幾代都是史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官員。司馬遷38歲時(即父親去世三年後),在丞相的推薦下繼父。司馬遷四十二歲時,漢武帝下令實行太初歷,他開始寫史書。司馬遷在動筆之前,除了掌握大量的文獻資料外,還對要記載的歷史事件進行了實地考證。

司馬遷夜以繼日地工作,幾年後,他寫了壹些《史記》的手稿。司馬遷將手稿獻給漢武帝。武帝壹開始很高興,但是翻過來壹看,眉頭壹皺,然後勃然大怒。原來司馬遷在手稿中毫不猶豫地記錄了漢武帝的錯誤。漢武帝最寵愛的妃子逸飛,曾經想讓司馬遷為她寫壹首詩。她討厭司馬遷,因為她的拒絕。這時候她趁機造謠:“聽說司馬遷以自己的才華為榮,把自己比作聖人,根本不在乎陛下。”漢武帝聽了,更加生氣。他立即召集文武大臣譴責司馬遷。漢武帝把《史記》手稿交給大臣們傳閱,大家都不敢說話。只有壹個大臣在逸飛的唆使下,敦促武帝嚴懲司馬遷。老丞相跪下來為司馬遷求情,禦史大夫也站在丞相壹邊。無奈之下,漢武帝讓司馬遷修改史記。

司馬遷得知自己修改史記極其痛苦,悲痛欲絕,想要辭職,並說:“我不想活在世上,但我要清白!”然而此時,他想起了父親靈前的誓言:“我們壹定要完成老人寫歷史的遺願!”"於是,他決定修改手稿,想出了壹個聰明的辦法:把漢武帝的錯誤分散在許多章節裏,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了。

不久,漢軍北伐匈奴回國,漢武帝下令司馬遷在史書上記載此事。司馬遷本來想為衛青立傳,但是經過考察發現李廣所向披靡,功勛卓著,卻忍氣吞聲,死了,於是決定也為李廣立傳。有人好心提醒司馬遷:“妳這樣做,恐怕又要帶來災難了。”司馬遷壹笑置之,根本不同意。因為他寫的是真的,他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司馬遷正在寫李廣的傳記,這時壹個朋友來看他,於是他拿起壹些他剛剛寫好的手稿。朋友發現,司馬遷寫的是李廣打退敵人、脫險、打老虎等。,而且他寫得繪聲繪色,字裏行間透露著他對李廣的贊美和欽佩;但後來寫李光心胸不寬廣,公報私仇。於是,有朋友問司馬遷:“妳以後這樣寫李廣,不會有損他的形象嗎?”司馬遷說:“我寫歷史,真實是第壹位的。”不能以個人好惡來掩蓋真相。”朋友們點頭稱是,從此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廣的傳記寫得很漂亮,漢武帝看了很滿意。但壹飛卻無事生非,指責史稿藐視朝廷。她說:“李廣那麽勇猛善戰,卻沒有贏得爵位,只讓他在戰場上起輔助作用。這不是批評法院用人不當嗎?另外,他自殺了。那不是說朝廷逼死了鐘良嗎?”漢武帝頓時明白了,可是話壹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只好忍著。

不久,朝廷得到消息,本朝大臣李陵戰敗被俘後投靠匈奴。漢武帝壹氣之下,下令殺光醴陵九族。壹名軍事指揮官冒著生命危險懇求寬恕。漢武帝大怒,斬之。所以,沒人敢替李陵說話。漢武帝還命司馬遷將此事寫進史書,以警示後人。司馬遷四處尋找,得知李陵家世代忠君報國。李陵向匈奴投降只是為了救他士兵的命。司馬遷再次找到李陵的老參謀,得到了第壹手資料。於是,他心裏有了底,毅然決定寫出真相,絕不讓忠誠的人受委屈。

在他的朋友中,有人知道這件事,然後提醒他壹定要三思而後行,千萬不要發火,否則可能會被打死。但司馬遷並沒有改變初衷。他大義凜然地說:“我父親在世,教導我歷史要以事實為依據,這壹點我很清楚。所以,我怎麽能不服從我的父親和紀律我的良心,阻止真相被揭露給世界?”

漢武帝看了司馬遷的手稿,頓時臉色陰沈,當即下令將司馬遷投入大牢,視為死罪。老丞相得知司馬遷被捕,立即向漢武帝謝罪,要求司馬遷分擔罪責。漢武帝無奈,同意司馬遷可以用金錢或宮刑代替死刑。老丞相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司馬遷,司馬遷卻苦笑著說:“錢——我家被圍墻圍著,沒錢賠罪。閹割——士可殺不可辱。我不能接受!沒有辦法,我等著被處決。”

這天晚上,司馬遷久久不能入睡。天亮了,他迷迷糊糊睡著了,他做了壹個關於父親的夢,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忍辱負重,我們這壹代人寫歷史,只為傳真給後人。”妳這樣壹走了之,誰也擔不起歷史的重任。雖然我們家沒錢,但是妳可以忍受閹割!孩子,聽我的,忍辱負重寫史書!”司馬遷聽了父親的話後醒悟過來,陷入了沈思...最後,司馬遷決定接受宮刑。

懲罰過後。從此,司馬遷忍辱負重,憤然下筆,終於完成了不朽的歷史巨著——《史記》。司馬遷也因為《史記》這本書,被後佛稱為“史謙”、“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