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人性之惡

人性之惡

大家對三字經壹定不陌生。即使妳不能背誦整篇文章,妳也必須知道開頭的第壹句話:“生命之始,性本善”。這句話源於孟子的“性善論”,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自漢代以來,它被視為唯壹的正統,並得到官方認可,對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說別的,單說孟子的《人性論》,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荀子的《人性論》!

可能是我思維偏頗,本性不純吧!感覺荀子的“人性論”更有說服力。性是壹種與生俱來的屬性,壹種單純的自然屬性,壹種本能。“性”的反義詞是“偽”“假”是人為的,後天加工的。正因為人性本惡,才應該有後天的禮貌教育來吸引人向善。否則,我們為什麽需要後天的引導教育?既然存在,而且千百年不滅,那是有原因的,很能說明問題。我們需要引導和教育,讓我們懂得“禮”!“倉室知禮儀,衣食知榮辱。”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滿足,我們才接受了後天的教育,懂得了禮儀和榮辱。

荀子明確地把人性定義為自然屬性:“饑則食之,寒則暖之,勞則息之,善則利,惡則害之,人之所生,無所待者,同於、解也。”人,餓了要吃,冷了要穿,累了要休息,趨利避害,這是天性。荀子認為,惡和虛偽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育“轉化為虛假”。

人是好色的,貪婪的,醜陋的,可恨的。這些都是人性惡的表現。如果我們順其自然,社會將充滿競爭,殘酷和淫亂。人性中有欲望。西方聖經認為,人都有原罪,包括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好色、狂妄、嫉妒、憤怒”。所以壹定要用教育和禮儀規範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假”,是後天習得的,是經過加工的。

我們常常認為戰爭滋生邪惡,戰爭的時代是壹個瘋狂的時代!但正是因為戰爭,因為當下的動蕩,因為艱難,因為混亂,人性才不再受到世人倫理的約束和壓制,人性的惡才得以體現。每個人心中都有壹頭野獸,倫理就是束縛它的鎖鏈。只有束縛它才能遏制邪惡。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主張通過教化來限制人性的惡的趨勢,使人性的惡轉化為善。而孟子的人性本善,在我看來,有點太理想了。如今,面對層出不窮的“偽君子碰瓷”事件,我們常常調侃,“不是好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老了。”其實換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老年人不在乎世人對他們的看法,世俗的倫理道德對他們沒有約束作用,他們欲望的本質就顯露出來了。

所以我贊同人性本惡的觀點,這個觀點更實際!

按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