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廈門島上生活,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140多年。唐朝天寶年間,漢族薛、陳從閩東福安、閩南漳州移民到本島,分別在鴻基山南北雜居,出現“新城”地名,改稱“李家赫”,隸屬清苑縣南安縣大同場。五代乾隆元年(939),大同場升格為同安縣,嘉禾裏歸同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島上修築了城墻,並設置了駐軍。這座城市的名字是“廈門”,駐軍稱之為“毛巾左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先後改稱“思明府”、“思明縣”。1935廈門正式成立。
廈門流傳著壹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這個島上只有黑色的石頭和綠色的樹林。壹群白鷺飛到這裏,愛上了這個黑綠相間的小島。它們棲息在樹林裏,漫步在沙灘上,在海裏玩耍。這裏沒有其他鳥獸,也沒有人來打擾。於是白鷺成了小島的主人。人們最初來到島上,看到水面上漂浮著大量的白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鷺江”,把這個島叫做“鷺島”。這個島從什麽時候開始有人居住的?考古學家在這裏發現了壹些石器和陶器,並相信大約3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在這個島上。不過這個島有記載的歷史,不過是從唐朝才開始的。如果去著名的古剎——南普陀,可以看到大雄寶殿石柱上的壹副對聯:上溯唐朝,與開元同古;普光被帶到廈門島,為吳泰增光添彩。這說明南普陀和泉州的開元寺壹樣,最初是在唐代修建的。據記載,在唐代,薛和陳兩個家族從其他地方移居到這個島上。薛住在洪積山的西北方,陳住在南面的金榜山腳下。在當時,它被稱為“薛在陳蓓”。南普陀原是陳家以52畝農田為廟址修建的。五代時重修,名泗州寺。宋代,和尚崔雯建造了趙普寺。這些寺廟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廈門人民的勞動祖先在這裏辛勤耕耘。宋朝太平、興國年間(距今約1000年),生產出“壹莖數穗”的優良品種水稻。從此,這個無名小島就被稱為“嘉禾島”——壹個五谷豐登的小島。這是廈門的第壹名。元代在此設立嘉禾前湖驛站,是廈門歷史上第壹個軍事機構。所謂“千戶”,就是“千人之長。”元朝千家萬戶,分上中下三等,上層士兵700余人,中層500人,下層300人。可見此島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已引起元當局的重視。自明朝以來,日本海盜不斷入侵中國沿海省份。為了加強海防,明太祖朱元璋派蔣周德興到福建沿海地區增設許多衛生所。閩南永寧圍分為左、右、中、前、後五站。中左第二站位於這個島上,所以叫中左站。《明史》中寫道:“(周)德興到福建,按民族訓練後,共訓練民兵十余萬人,彼此至關重要。他們建了16座城,設了45個巡司,備有防海之策。”當時,“動永寧衛中佐所官軍於廈門,築城死守防禦,然後是中佐所千戶。設都督為千戶,副千戶,都督為百戶兼鎮官,福建諸都督,兵壹千二百四十人。”大約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廈門城,從此出現了廈門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