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發聲法
用同音字發音,如:父親的聲音;
不足:沒有同音字不能註音。如果同音字比註音字難讀,就沒有註音功能,比如臟。
2、讀若法
也就是說,漢字的發音是類比的,“發音像某個讀音”,如:宋,若讀,若寄;讀書如花。
3.葉陰法
為了詩韻而臨時改變壹個字的讀音,是錯誤的做法。就是主觀上強行改變單詞的發音,毫無根據,比如:向老鼠學習,不吃我的麥子。
4.反向切割法
它出現於漢末,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漢字註音方法。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給另壹個漢字註音。
前者叫反切上字,後者叫反切下字,註音字叫切字。關系可以表示為:切字=反正切上字+反正切下字。
現代音標: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始於清末的音標運動。
音標運動中提出的音標方案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體系:
1,假名系統:模仿日語假名,用漢字偏旁部首作為音標。1892陸太章《壹目了然》中提出的《中國新註音字》,1901王昭寫的《國語合音字》,都屬於化名。
2.速記系統: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至1897出版的《蔡希永註音快字》、《申雪盛世元音》、《王拼音字譜》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3.拉丁系:拉丁字母作為音標。朱的《江蘇新字母表》1906、劉夢陽的《中國音標》1908、江的《桐梓》、黃的《拉丁假說》1909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