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壹葉不見泰山的典故從何而來?

壹葉不見泰山的典故從何而來?

壹葉障目,泰山不見。這個典故出自《天則·管子》。意思是—

壹片樹葉擋住了我的眼睛,我甚至看不到前面高大的泰山。比喻被局部現象迷惑,看不到全局,也比喻目光短淺。

二、典故:

有壹個楚國人,過著貧窮的生活。他讀《淮南子》時,看到書上說:“螳螂在刺探蟬的時候,可以用樹葉把身體藏起來,他就是這樣把身體藏起來的。”於是他俯身到樹下摘葉子——就是螳螂刺探蟬的時候隱身的那片,摘下來了。這片葉子掉在樹下,樹下已經有很多落葉了,已經無法分辨哪壹片是螳螂的隱形葉子。楚人在樹下采了幾筐樹葉帶回家。他們壹片壹片地用樹葉蓋住自己,問他們的妻子:“妳能看見我嗎?”起初,妻子總是回答:“我能看見”。過了壹整天,(妻子)累得受不了了,只好哄他說:“我看不見。”楚人暗自高興。他們帶著樹葉進入市場,當著其他人的面拿走了他們的財物。於是,官員們把他綁起來,送到縣衙門。縣令在課堂上質問他的時候,楚人自己把事情從頭到尾講了壹遍。縣長笑了笑,沒有起訴就把他放了。

三。作者簡介:

戰國時期楚國人郭觀子,因為總是戴著壹頂飾有郭關羽毛的帽子,所以被人取了個綽號。

郭觀子發揮了道家的天道哲學和治南之術。認為世間萬物的知識都是不斷變化的,人要不斷學習,國家要靠大家來治理。他的主要思想是“興才用人”和“廢私功”。他提出廢除封建主義,建立郡縣,建立法制。這些新配方在當時非常先進。後來,郭觀子寫了壹本關於他的政治見解和哲學思想的書。按照當時的習俗,書名叫做《郭觀子》,上面有作者的名字。由於他進步的思想,蒼勁雄壯的文筆,很快就傳遍了全國,贏得了後人的喜愛。南朝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唐代的文學家韓愈,宋代的文學家陸典,楊慎、李誌等。,都高度評價郭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