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促成了安亭鎮的誕生。由於博帶吉香火漸盛,名氣漸升,鄰裏人口密集,集中在成鎮。漢朝攻秦制,十裏壹亭,亭以亭名,故稱安亭,安亭鎮之壹也傳承至今。千百年來,安亭的百姓和信眾們驕傲地口口相傳著壹句話:“世間有兩個半菩提,安亭菩提占了壹半。”據說當時世界上只有兩個半菩提道場,兩個在古印度,壹半在中國安亭的菩提道場。菩提翻譯自梵文菩提,意為“覺知”、“智慧”、“道”。佛教的意思是斷絕世間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佛經中有“三德三菩提之心”,意為求最高理想果之欲,即利他成佛之心。當時佛陀在菩提樹下也有頓悟,所以菩提樹在佛教中被稱為聖樹。菩提寺幾經廢修。相傳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僧人蔡慧重修了博代寺,歷經數百年而未修復。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福建陳以遠訪博代基後,寫下壹首詩“博代基半棄,柴門不當開。和尚仍持經臥,官來踏野。深抑鳥能言,當風蟬轉悲。悲在野,處處有蒿。”可見當時,薄胎記已經被打破了。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博代濟殿倒塌,佛像被毀,千年古剎復興希望渺茫。杭州武陵的和尚見月痛哭,誓要修廟。為了表明決心,海悅讓鐵匠鑄了壹條重100多斤的鐵鏈,鎖在脖子上,把鑰匙放進了博代基的古井,並向大家發誓“如果不再維持大雄寶殿的舊觀,就絕不打開鐵鏈”。此後,不管嚴寒酷暑,他都帶著重達數百斤的鐐銬四處奔波,勸他籌錢。大雄寶殿花了五年時間才最終建成。神廟高8英尺,寬20英尺,祭壇寬9英尺。共有7級臺階,以黑鐵為門樞,美石為柱基,大小佛像重塑。竣工當天,眾人歡欣鼓舞,立即從井裏取出鑰匙,為海月解開鎖鏈,壹致推選他主持博代基,並將井命名為“可盈泉”。相傳至今,古井已被掩埋,但“頭客院”的井圈仍存在於博代基中,成為後人緬懷復興法師海月的象征。
清道光八年(1828),江蘇巡撫陶澍為紀念明代大文豪歸有光(字西府,本名振川,曾在安亭任教13年,博學多才,著述頗豐,家中尊稱振川先生),報請道光批準,利用博代集東面空地,修建振川書院。1937年,博代基觀音寺被日軍飛機轟炸。1948年,圓瑛大師來蘇南講學時,選擇了安亭博代濟作為講法之地。當時有壹萬多名江浙、安徽、上海等地的弟子來博待濟聽佛法的學習,可見博待濟的名氣之大。文革期間,博代基大雄寶殿毀於壹場災難,僅存的金剛殿在1976因為白蟻而被拆除。至此,千年博代基僅存原始山門橋(又名托米橋)、古銀杏樹和
這只是壹個關鍵的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