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權
孫權(182-21年5月252日),吳軍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期(229年至252年在位)孫吳的創建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弟弟孫策在東漢末年奠定了江東的基礎。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為諸侯。建安十三年(208),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派夢露成功攻下劉備的荊州,大大增加了領土面積。
2.通用雲菲
葛(1789-1841年10月1日)清代紹興山陰縣天樂鄉人。他是中國的指揮官和守護者。
葛·雲菲出生在壹個低級軍官家庭。他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考武學。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入忠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忠武進士。歷任總司令、守備、遊擊、將軍、中尉、連長。
先後在寧波、黃巖、溫州、乍浦、瑞安、定海、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服役,鎮守東南沿海16年。官至定海連長。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10月1日)八月十七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英勇犧牲。他殉難後,被授予“強節”稱號,授予魏震將軍稱號,並追授少保親王。同治十年(1871),加提督、建威將軍。
3.許
許(公元592-672),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燕祖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之子,很少以東晉名人命名。隋大業年中進士,後任書輔。其父許被殺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檔案室。
李密戰敗後,去唐朝補連州。秦王李世民請他為秦政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撰述並監督國史修訂,不久移任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貶官,任洪州刺史司馬。後任黃門侍郎、校右公子、校部部長。
其間參與撰寫《武記》、《貞觀實錄》,故封為高陽郡公。唐太宗在征討朝鮮期間,許因能正確起草詔書而深得唐太宗賞識,岑文本死後,又在官學中擔任侍郎。貞觀二十壹年(647年),增設印青光祿大夫,李治皇帝的後裔郁誌寧繼位為禮部尚書。
4.於謙
於謙出生於杭州市錢塘縣(今浙江省上城區),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於謙進士。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平定了漢王朱的叛亂,因對朱的疾言厲色而受到玄宗賞識。升任巡撫江西,贊不絕口。
宣德五年(1430),以右兵部侍郎為河南、山西等地巡撫。明英宗進京時,沒有給權臣王鎮送禮。他被誣陷入獄,又因為王力受到兩省民眾、官員甚至藩主的邀請而復職。土木之變後,英宗戰敗被俘。他強烈拒絕南遷的想法,堅持堅守,被提拔為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理備兵,部署重點,親自督戰,率領22萬大軍,在北京九門外列隊,抵抗瓦拉軍。師祖瓦拉也是先強行與英宗講和。他以“國為重,君為輕”為戒。壹是沒有空隙可乘,被迫放了英宗。和談結束後,於謙還在積極備戰,挑選精銳的北京部隊以十個團、十個營為單位進行操練,並派兵出守邊境,使邊境壹片太平。
當時朝鮮事務復雜,由於謙壹個人進行招兵買馬是合適的。它的命令是公開審理的,因此政府可以。他憂國憂民,忘乎所以,卻不說自己是做什麽的。他壹向節儉,住所只能遮風擋雨。但是,因為他直爽的性格,引來了大家的嫉妒。
5.袁枚
袁枚(1765438+2006年3月25日-1798 65438+10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被封為蒼山居士、綏遠大師、綏遠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浙江慈溪。他是清代乾嘉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調任江蘇,在溧水、江寧、江浦、沭陽做了七年縣令。他為官勤政名聲不錯,但仕途不順,無意斂財。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南京小倉隨園,吟詩作賦,尤其是女弟子。嘉慶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死後葬於南京百步坡,人稱“隨園先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