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關中十八陵”——唐陵“地宮”之謎

“關中十八陵”——唐陵“地宮”之謎

然而,每壹個人格偉大的皇帝死後,都有壹座巍峨的陵墓,每壹座陵墓都有壹座復雜宏偉的“地宮”,那是壹個鮮為常人所知的世界。

地宮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夢想著試圖找出其中的奧秘。然而,由於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的缺乏,人們對唐墓地下宮殿的了解仍然不多。毫無疑問,在科學發掘之前,完全揭開唐墓地宮的秘密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中透露的線索進行壹些有益的探索。

唐朝有二十壹位皇帝。按照傳統習俗,應該有二十壹個墓。因為武則天和唐高宗葬在壹起,所以實際上有二十個。從外部結構來看,這20座陵墓可分為“堆土成陵”和“因山而建陵”兩種形式。

所謂“堆土造陵”,就是把地宮挖在平地上,在上面建壹個鬥形的土堆,作為陵頭。高祖墓、景宗墓等。屬於這壹類。所謂“因山為陵”,就是以自然山峰為陵頭,在山腹挖地宮。著名的昭陵和乾陵就是這樣建成的。因為外部結構不同,其內部結構也可能不同。就壹種陵墓形式而言,內部情況可能並不完全相同。當然,那些“因為山是墳墓”的人也是如此。

初唐權臣李義府和許認為臣下不應談論皇帝的喪事。《禮》修訂時,刪除了關於天皇葬禮的條目。此後,每當皇帝駕崩,“都是臨時拿來搞的”。這樣看來,每個陵墓的內部情況肯定是不壹樣的。

然而,這只是問題的壹個方面。值得註意的是,唐代新即位皇帝在為其父(或兄)舉行國葬之前,往往會給掌管中書門的大臣們寫信,詳細討論欒瑩山陵制度和喪葬禮金,要求“問實情,守禮節,信誠意,臣哀”。就是效仿前朝的山陵制度,按“禮”辦事。因此,盡管這兩種墓葬形式之間以及不同時期的墓葬之間存在壹些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是很大,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在主要方面是壹致的。

大量材料表明,唐代帝王的陵墓,無論是“堆土築墓”的,還是“依山築墓”的,無論是前期還是後期,都有壹條“羨道”與地宮相通。慕道也叫“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墓道。唐代盛行斜坡墓,帝王墓也不例外。在“堆土成陵”之際,壹般從土堆以南100多米處斜挖隧道。至於墓。在“因山為陵”之際,從山峰的南腰砍下,直入山中。羨道長短因陵而異,沒有定制。據唐(卷二十)記載,昭陵長75尺,相當於現在的232.5米。這是“以山為陵”者的普遍情況。“堆土造陵”的人沒有文字記載,因為他們的墓地規模比“因山造陵”的人要小,道路應該在200米以下。至於寬度,墓葬也不壹致。根據考古學家的實際測量,幹嶺仙道寬3.9米,橋嶺寬4米。這些數字遠遠大於當時王公大臣墓葬的相應數據。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挖掘了唐朝皇室和顯貴的墳墓。這些墓都是土造的,墓內有天井。挖天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取土。據此,“堆土造陵”的陵墓很可能在羨道有天井,“因山造陵”的未必有。據唐記載,公元675年,皇太子李弘死在合和宮,和武則天都很傷心。他們追著他作為對皇帝的孝敬,上書“其喪禮之尊嚴,山陵之制,皆準為帝之禮”,即按照皇帝的規格組織喪禮,同時派祭司李仲基去造陵。李仲基修建的地宮很小,容納不下葬禮。他還派司壹清去吉煒繼續他的工作。“這臺機器從隧道左右兩側的四個衛生間開始,用來儲存光線。”從這個角度來看,初唐時期似乎沒有“廁室”,乾陵下面可能有。

我們可以在發掘的唐代皇室和貴族的墓葬中看到許多壁畫,如義德王子和永泰公主的墓葬,其tombNo。是墳墓。可以推測,壁畫也存在於帝王陵墓的艷羨之中。事實上,考古學家已經在甘嶺仙道口外的石壁上發現了石灰和壁畫的痕跡。這說明唐墓中的道觀經過粉刷,繪有精美的壁畫。此外,在仙道的內口和墳墓之間很可能有壹個很長的洞,洞內有石門。五代軍閥陶文發現昭陵有五座石門之多。至於羨慕路的外口,已經堵死了。“堆土造陵”者以土填之,“因山造陵”者以石條封之。根據相關文獻和考古調查報告,甘嶺路用石條填充,石條之間有鐵腰嵌鐵漿密封,十分堅固。巧玲用的石條達到900元之多。可見用心良苦的目的顯然是為了保證地宮的安全。

以上情況告訴我們,崇陶是地宮的重要組成部分。

敬完道,就可以進墓了。陵墓是地宮的主體。據考古學家考證,在唐代,墓主人的地位是以墓葬數量來區分的。壹般官員都是單間墓,重要的文武大臣和宗室都是兩室墓。所以皇帝的墓應該是三間房,因為皇帝的規格不可能和臣下的等同。我們可以從五代十國皇帝的墓葬中找到這方面的旁證:目前已發掘的前蜀王建勇陵和南唐第二陵都是三室墓。但是,唐墓都是三間房嗎?我還不確定。

從《五代史》中陶文進入昭陵地宮所見及《通典元代墓葬筆記》所反映的情況分析,“因山為陵”也有可能是壹座巨大的茅草墓。然而,即使是大型單間墓也可能象征性地分為前、中、後三部分。考古學家認為,唐陵的外部結構仿照北京首都長安,唐陵的地宮也可能仿照內宮。《新五代史·陶文傳》,陶文進入昭陵地宮,看到“宮室體系宏偉,與世無異”。這說明以上推測至少是可靠的。

關於墓的形制,根據唐代的觀念和已發掘的六朝五代王公大臣皇族皇帝墓來看,應該是上圓下方,頂部為穹形,底部為方形。至於墓的大小,雖然目前沒有具體的材料來說明,但肯定不是唐太宗所說的“夠裝壹口棺材”。反而比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南唐二陵大很多。據《長安誌》記載,昭陵疆域120裏,疆域最小的墓也有20裏。可想而知,地面如此宏大,地下規模絕不可能低窄。

元代墓葬筆記等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壹些信息。在地宮的中間或者中間,有壹個所謂的“棺床”,上面停放著皇帝的“子貢”,也就是棺材。棺材底部有防潮材料和寶物,上面還加了壹塊“七星板”。棋盤上有席子和褥子,旁邊放著衣服和爵、張、璧、胡、黃“六玉”。皇帝穿著壹百二十套大褶皺的衣服,仰面躺在床墊上,面對著棺蓋。棺蓋內側鑲嵌黃絹,上面繪有日月星辰和龍魚。

地宮的後屋或後面有壹張石床,石床周圍擺放著死者生前擺弄過的衣服、寶劍、美食和東西。前室或前部有“寶帳”,帳內有神龕。神龕西面有玉“寶”、“遺書”、“喪書”。在神龕的東面,有壹些“玉幣”。此外,地宮中還有“白佩”、“蘇凡”、“祁鳴”,這是《園嶺筆記》所反映的大致情況。當然,每個陵墓的具體情況也必然會因為皇帝“過得好”的不同而不同。據《新五代史》和《唐雯續》記載,昭陵和乾陵有許多書畫古籍,是否還有其他墓葬就不好說了。

在眾多的祭祀物品中,數量最多的是明器。從達汗原陵秘葬經、宋代手稿匯編、宋代史實及相關考古發掘報告所提供的材料推斷,唐陵地宮中有數以千計的陶器、瓷器和木制器皿。這些明器多以金碧輝煌的金銀裝飾,極為精美,是皇帝生前生活的象征。此外,金銀首飾也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雖然唐朝的皇帝在臨終前告訴後代“陵園制度要節儉”,“金銀織錦不可作為裝飾品”,但後代的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例如,唐高祖死後,唐太宗命令他紀念長陵的故事。大臣余士南認為我們不應該如此鋪張浪費,但太宗仍然堅持:“既然我是兒子,我也是和妳壹樣的大臣,我對妳的愛和尊敬到了極點,我還是義和儉的統壹體,這使我陷在不義之中。”德宗葬代宗時,甚至還寫了壹封信說:“要在山陵中守護鹵書,等等...我們不能切斷它。盡得珍寶,成為遷大器。”可見,唐朝皇帝陪葬的都是金銀,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這壹點已經被陶文的盜墓所證實。

歷史上,陶文掘昭陵時,見“前生書,王鐘紙墨,字如新”。這說明唐陵地宮的封閉程度是很高的。

“關中十八陵”在盛唐時期風光無限。唐朝衰落後,他們變得極度孤獨和悲傷。根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除了乾陵,其他陵墓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劫掠。我們可以想象,當唐墓,尤其是甘陵地宮被打開,壹個燦爛的世界將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