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四大名硯是什麽?他們有什麽特點?

中國四大名硯是什麽?他們有什麽特點?

段曦硯臺

端硯以其石質上乘、細膩潤澤、不澀不留筆、滑而不拒墨等優點,被推崇為“硯群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品。在書畫中使用了65,438+0,300多年,質量最好的是石頭要“潤如玉,目高氣爽,分布成像,默默研磨,不耗水不失墨”。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市東南部柯藍山西麓的段曦壹帶。肇慶古稱端州,這裏用石頭做的硯臺叫端硯。端硯發現於唐代武德年間。端硯硯具有石質優良、細膩、嫩滑、不傷墨的特點,可以用氣息來研究。端石中極品,多年泡水,溫潤如玉。《段曦硯史》雲:“質輕,質剛而柔,搓之無聲而無聲,似小兒肌膚,柔而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據說是壹樣的,端硯比歙硯好。據說歷代都用段曦,南唐時李後主的段曦石用光了,不得已才使用第二塊。

端硯有“群硯第壹”之譽,硯中極品,可再分等級。產於廣東省高要市斧克山,唐代以前屬端州,故名。采集端石的地方壹般是離河邊三四裏,逐漸上升到夏衍、中巖、商演、龍巖、榜坑等采石處。下洞在山腳,常年浸泡,硯貴潤澤,下巖質量最好。

然而,要開采淹沒在水中的巖石並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下降的時候才能入池。遊泳池沒有出口。70個人要排座位,把裝滿水的罐子壹個個上傳到巖口。如果妳這樣做超過壹個月,在妳可以進去取石頭之前,水池就會幹涸。如果明年春天水位上升,壹切又得從頭開始。如果不是,巖石下的石頭做成的硯臺怎麽會這麽墨香?真的是好東西,必須經過錘煉,才能成為有用的材料。而下層巖石到了北宋就完全開采了,明朝以後開的新坑或者中上層巖石質量都不怎麽樣。

端石的開采非常費力,所以古硯確實很難得。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段曦銘》中說:“壹千把紮,百人擡金;掛在篝火下給秀珍看。可見采石過程是非常艱巨的。唐代詩人李賀在《端州舉青花紫硯》中用“端州石匠巧如神,踏天磨刀斬紫雲”這句話,是贊美石匠登高,鑿紫石做硯臺。他稱贊端州石匠的珍貴,稱贊端州石匠采石的高超技藝。

端硯的另壹個特點是有眼睛。如“鸚哥之眼”和“兄弟之眼”,據說石頭嫩了眼睛就多,老了眼睛就少,有的人會以眼睛來判斷好壞,第壹是活眼,第二是淚眼和死眼。

其實所謂“眼”就是硯臺上的石紋,但和品質沒有必然聯系。寫字的時候眼睛多水汪汪的看著硯臺是好的,可以增加硯臺的觀賞性,但是眼睛長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也是不如沒有。此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認為與品質有關,包括紫色、青色和白色,其中白色最好,紫色最低。端硯的優點是:壹、著墨,二、著墨,三、不損博。

端硯的石頭能做到致密、堅固、嫩滑、潤澤,與端硯的石制品密切相關。端硯石制品有芭蕉葉白、火壓、青花。只要硯臺密實、堅實、嫩滑,能作墨而不傷發,就能成為好的硯材。

尾石有很多種,真正好的寶石也很少。石制品中有魚腦凍,是壹種比較珍貴的石制品,因冷凍魚腦而得名。清代吳《段曦硯史》雲:“壹種怒,如澄潭月色,名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嫩滑潤澤,壹般產於水巖。

青花是壹種珍貴的石頭。青花在波面上細如塵埃,似紗,似藻,若隱若現在紫石上,秋天看不見,沈入水中才看得清楚。細如玉石,默默叩磨。芭蕉葉白是端石制品之壹,形似芭蕉葉露,上下兩面飾有火紋。芭蕉葉白嫩,石軟易墨,主產於直坑。還有天青、霍斯、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壹些名稱。端氏石眼,因形似而得名,有畫眉之眼、烏鴉之眼、鸚哥之眼、大象之眼等。按其表情,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石眼在端石巖雕刻藝術中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學者將石眼視為純度高、雕琢精細、獨壹無二的石頭,就像人的眼睛壹樣,並以此作為鑒定端石好壞的標準。其實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是有裝飾作用,使古人稱之為寶,視之為寶。

端硯的制作工藝復雜,工序繁多。主要分為采石、保養材料、制作pu、雕刻、搭配、打磨(也就是拋光)、打蠟等等。清代的端石巖要求藝術要按料表演,構圖要按石,對題材、立意、構圖、造型、雕法都要仔細推敲,描寫得當。保持了端硯古樸、古樸、仿古、自然的造型特點。比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端氏雙龍硯”和“貓蝶硯”,都是端硯中的佼佼者。

畬硯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壹,它產於江西婺源衛龍山腳下的巫溪。它叫衛龍硯,又名羅文硯,因古代州政府(歙縣)對硯臺的加工和經銷而得名。

歙硯始於唐開元時期。據麥的《佘艷譜》記載,說明唐朝開元年間,壹個叫葉的獵人,追獸至長城,見疊石如城,潔凈可愛,帶回硯臺,使她名揚天下。據五代清在的記載,唐開元二年,宰相張和楊奢各為隆林月巖賜硯壹方,也賺了錢。佘艷的最初制作時間應該在開元以前,大約公元700年。歙硯品質優良,細膩光滑,具有“堅、滑、柔、健、細、膩、潔、美”八大美德。

硯的種類很多,有肋、眉、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尤其是奇肋、眉為上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有壹次得了壹塊長約尺的硯臺。硯臺前有三十六峰,大小交錯,向旁延伸。其中被切割成硯池,池中水波蕩漾,妙趣橫生。他居然用這塊硯臺換來了蘇中泰的壹座豪華豪宅!現在,佘硯已多次作為“國寶”贈送給外國貴賓。佘艷著名的硯臺有“衛龍硯、梅子硯、龍潭硯、金星硯、殿前青石、射洪”。歙硯在南唐時期很有名。因為她的硯臺青翠如玉,對石頭的管理壹絲不茍,磨墨無聲,所以深得元宗的青睞。因此,她設立了壹個硯臺服務處,並選擇了擅長硯工的李少偉作為硯臺服務處的官員,為朝廷收集精美的石頭和建造硯臺。此後,李後主的誠信堂紙、李廷貴墨、衛龍硯成為天下第壹。硯質致密細膩,深沈深沈,紋理自然,以綠黑星為上品。

硯的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眉紋,是硯中的紋之壹。眉石按其石紋可分為七種,以燕虎、堆梅子為最佳。石中有筋,石紋似螺旋狀,可分為金花筋、操作筋、散筋。金星紋理也是石頭的壹個品種,是在硯臺中融化的顆粒的結晶。灑在硯面上,就像天上的星星壹樣閃閃發光。金星磨了很久,越磨越亮。是硯中佳品。在古代,它被稱為羅文硯。石粒細如玫瑰,色青質緊。毛筆絹,硯臺,銀毛筆絹,密如發絲。眉,硯,石紋似釘痕,如畫眉,處處成雙。雨滴,金星硯臺,星星,如雨滴,到處閃耀。

硯質致密細膩,深沈深沈,紋理自然,以綠黑星為上品。

歙硯的制作與端硯相似。造型多樣,匠人用料經過深思熟慮,達到了石質端莊、設計美觀大方、蒼勁有力的特點。例如,在北京的紫禁城裏,有“皮氏竹節墨”和“皮氏魚子竹節墨”。

洮河石巖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潭縣洮河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材質在深水中,十分罕見,是珍貴的硯材之壹。洮河細膩晶瑩,石紋如絲,如浪翻滾、雲湧動,美麗動人,又有綠桃、紅桃兩種,綠桃尤為珍貴。閆濤盛行於唐代,當時與端硯、程妮並稱中國四大名硯。質地不多,傳世作品也少。洮河硯大多雕刻有大面積的圖畫。線雕後用黑色填充,清晰感強。有浮雕,通過雕刻和高浮雕,雕刻簡單。比如宋代的陶河石蓬萊山硯。

洮河硯是壹個古老的名字。洮河硯的石頭產於甘肅臨洮河水深處的底部,現在簡稱洮河硯。用於雕刻閆濤硯臺的巖石取自甘肅卓尼的喇嘛崖。精品往往躺在深潭底,極難得到,難以獲得。陶河石淡雅,常呈綠色,但不綠,多為淺綠和藍色,有淡淡的斑塊,酷似陰天晴天;石頭潤如玉,敲起來卻沒有脆脆的聲音,樸實無華,不怒自威。澀不傷發,滑不拒墨;墨水顯影很快,時間長了也不會幹。總之,無論是觀賞性還是實用性都是極好的,所以被古代文人公認為中國三大名硯之壹,排在段、佘硯之後。唉,這是畫中的驚鴻壹瞥,很難親眼目睹精美的閆濤。雖然排名第三,但遠不及《末世》和《世界》。為什麽?也許很難找到好的石頭。

程尼巖

用過濾後的細泥制成的硯具。它不是石頭,而是由澄江的泥土制成的,也是中國著名的硯臺之壹。程妮的硯臺生產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已有65,438+0,000多年的歷史。堅硬耐磨,易著墨,不損傷不耗墨,堪比硯。到了唐代,周國(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程妮硯的著名產地。程妮硯造型樸實無華,與山東魯石硯差不多屬於硯的壹種。

程妮硯始於晉末唐初的山西絳州。這是壹個手工制作的陶瓷硯臺。其制作方法由秦磚、漢瓦演變而來,經過無數次改良而成。好的產品太堅如磐石,不幹涸就不疼。顏色多為鰻黃、蝦頭紅、朱紅、綠豆綠等。真正的清泥硯制作方法在宋初失傳,是因為古人不輕易傳授秘方,後來做出的作品大多不好。

如何選購硯臺

隨著時代的發展,硯臺的實用性逐漸淡化,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也隨之升華。壹塊好的高檔硯臺不僅可以作為珍貴的禮品贈送給朋友,也是拍賣和收藏的寵兒。如果是材料好,流通有序的古言,價值就更高了。所以鑒別硯臺的優劣非常重要。具體可以從產品、做工、質量、銘文、裝璜五個方面來鑒別:

產品(1)表示硯臺的外形和形狀,硯臺的外形和外觀壹般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

(2)作品是指硯臺的雕刻和啄制,決定了它的藝術價值。

(3)品質,硯臺的標示品質,硯臺的標準品質應該是:潤如玉,堅細,易著墨,不吸水,不損傷筆尖,夏季存放不易爛,冬季存放不易凍。

(四)題字,是指硯臺的雕刻者在硯臺的某壹部位題寫壹首詩或寫壹句話。像這樣的硯臺壹般都能提高它的藝術價值。

(5)裝飾,表示硯臺的裝飾,如錦袖、硯盒等。這些東西雖然只是用來美容保護和裝飾,但也襯托出了硯臺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