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教父時代的聖餐神學教會的前六個世紀是聖餐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從家庭中的分面包儀式到主廳中的彌撒。關於聖餐神學,在第二世紀有壹些有價值的資料,分散在使徒的教學記錄,伊格那丟,賈絲汀和安蒂奧基亞的艾蓮娜的作品中。從第三至第五世紀,聖體聖事的信仰和表達繼續發展。這壹時期的代表是聖安博和聖奧斯汀。我們現在把教父們的思想歸納為以下幾點。1.聖餐的教會性質。安提奧基亞的伊格內修斯(大約公元107年)從他壹生的信仰中看到了聖餐。他認為,基督教徒在聖餐禮中是相互融合的,基督教團體也在聖餐禮中表現出來。這樣,整個基督教信仰就有了聖餐的色彩。事實上,聖餐只有在整個基督教團體中才有意義。2.聖餐與教民聖賈斯丁(約公元150 ~ 160年)生活的關系經常向外國人和猶太人講解聖餐。他向外邦人指出,聖餐是食物,滋養整個生命。聖餐的偉大力量從何而來?聖人說聖餐的力量來自於“聖言”。他向猶太人指出,聖餐是唯壹能取悅上帝的堅固祭品。聖餐也是壹種感恩的紀念,紀念上帝的苦難。3.聖餐的宇宙本質。聖埃利奈(約公元180 ~ 1990年)為了反駁諾斯替主義的二元論,把聖餐視為物質和精神的快樂團聚。聖賢特別關註俗世因素或物質世界,倡導壹種將宇宙與神靈聯系起來的“現實主義”。只有通過“物”和“神”,我們才能接觸到人類的基督。這樣,我們就步入了上帝創造和救贖世界的計劃或秩序。在這個秩序中,上帝給了我們永生。在聖餐中,有壹個上帝計劃的縮影:道成肉身或物質世界的開始,即面包和酒成為了啟蒙聖禮的延續,以此紀念救贖的犧牲。而這壹切都是末世拯救的保證。聖餐的所有元素都是統壹壹致的,就像上帝創造和救贖世界的整個計劃壹樣。4.聖安博的現實主義(公元380-390年,論聖餐四-五)向新信徒解釋了基本的禮儀,即他們當時所知道和生活的聖餐禮儀(這種禮儀在很多地方類似於今天的《感恩經》的第壹種形式)。聖人說:面包和酒壹旦被聖化,就成了基督的身體血液。改變的能力來自聖言所說的創造性話語。當我們領受聖餐時,我們以“形象”領受基督的聖血。圖像僅指面包和酒,它們掩蓋了“信仰的真理”,即瑪利亞誕生歷史中耶穌的身體,當然也是復活後受榮耀的身體。這種同在也使我們能夠參與基督的犧牲,尤其是赦免罪和賜下永生。聖安博的這些觀點是西方未來關於聖體的信仰和陳述的特點,其側重點與聖奧斯汀有很大不同。5.聖奧斯汀(公元354-430年)的象征主義(1):獻祭與聖餐聖餐代表教會的獻祭,其方式是每天在聖餐中重復基督最初的獻祭。“基督自己只犧牲壹次,但在聖禮中他每天都為人民犧牲。我們這樣說並不是在撒謊。事實上,如果聖禮與它們所表達的不相似,它們就不是神聖的。」(Epist.98,9;P.L.33,363)可見聖奧斯汀把彌撒當作神聖的祭品。(2)壹方面,基督的現實性在於象征主義傾向:註重“聖禮-象征”的意義。他經常指責葛法翁的聖餐:吃聖餅不是嚼基督,基督升天後留在天上。所謂吃聖餐應該是神聖的。另壹方面,聖奧斯汀也註重聖體現實主義:在避開了格發翁道之後,應該說被聖道或神道所取的,就是瑪利亞所取的同體。”童貞女所生的身體在聖體內被獻祭給上帝”(Serm。235,2: P.L. 38,118-19;De Trin,IV,14,19 : P.L.42,901).有時,他也提到了奉獻所帶來的變化:由於奉獻,面包成了基督的身體,這是通過聖靈的積極幹預。上述兩種傾向應該在更深層次上協調:聖·奧斯汀的關註點不是為了聖餐而談聖餐,而是為了聖餐的終極目標:基督徒與基督的合壹以及他們彼此的合壹,這是壹個未來永恒幸福的初稿。他的想法是從標誌跳到終極意義,但他走過的距離仍然是整個傳統的距離:我相信在聖餐的標誌下,有基督的同在,面包成為他的“肉”,酒成為他的“血”。沒有這種臨在,教會的犧牲就不會被其領袖的犧牲所推動和支持,那些領受聖餐的人也不會分享出生之道的永生。奧林匹克運動的團結不是由所有的肢體建立起來的,而是由領導者們傳下來的。傳遞的方法是通過聖禮將他自己忠實而有效地交給我們。可見,聖餐的教會範圍不僅沒有取代聖餐的現實性,而且還承擔了它,保證了它。教會的現實也通過聖餐的象征表現出來,它是活躍的。因為基督在聖餐中把他人和上帝的存在作為禮物表現出來,把自己獻給了教會,也獻給了我們。第二,中世紀聖體神學的演變有幾個因素影響了這壹時期的聖體神學。如今,它們被描述如下。1.教堂裏的禮儀生活在過去。聖餐禮的聖物是教會團體的慶典和日常食物;它逐漸成為牧師的專屬產物,不再是貴格會團體所持有的禮儀。造成這壹事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壹就是言論的問題。2.否認聖餐的真實性。由於這壹時期有人否認聖體的真實性和基督的現實性,所以當時的神學家關註基督的現實性和與現實性相聯系的“墮落”問題。相反,它忽略了基督真實存在的意義。3.吃聖餐習慣的衰落。過去,會眾註重參與彌撒聖餐,分享基督的身體和血液。但現在我們轉向“敬奉聖體”的問題,只想“得到神的恩典”。結果領聖體的人數減少得如此之少,以至於拉特朗第四大議會有必要發布命令,要求所有成員每年至少領壹次聖體。(草437)。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影響亞裏士多德哲學壹進入西歐,就給神學帶來了新的詞匯和新的思維方式。這樣,所謂經院神學就產生了。這壹時期產生了最偉大的神學家之壹,即聖托馬斯。有人認為,由於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影響,神學已經上升到了頂峰。但不可否認的是,教會的聖體生活與之前相比,是壹種令人遺憾的衰落。由於天主教徒不理解聖體的含義,所以出現了很多弊端,引起了日後馬丁路德的厭惡。從三叉戟會議到現代聖餐神學的復興。
1.聖餐聖物法導致了16世紀的宗教改革。壹些更體面的神學家否認聖體聖事的神聖遺跡,即基督的存在和彌撒的犧牲性質。面對這種情況,三叉戟理事會發布了三項法令,宣布教會對神聖遺跡的信仰。這三個法令分別教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第壹條法律涉及聖餐。第二定律討論了接受聖餐和聖血以及嬰兒接受聖餐的問題。第三定律討論了彌撒的犧牲。大會的法令非常重要。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它的內容。2.法令的內容第壹條法令:關於聖體聖事:這條法令的重點是強調聖體聖事中基督的身體和血的真實性。這是針對當時壹些所謂的“聖餐主義”,他們完全否認基督的身體和血的真實性,聖餐純粹是壹種象征。我們將就這個問題進行專題演講。此外,法律特別為教會中關於聖餐的壹些習俗辯護。聖餐是基督為了教民的利益而設立的,但這並不妨礙教會有保存聖餐和向聖餐致敬的習慣。第二條律法:關於取聖體血和嬰兒聖體:這條律法不是教育和教導對聖體友好的生活,而是為當時的習慣辯護。當時會眾只領聖餐,不領聖血。當時,壹些人反對這種習慣,要求信徒接受聖餐和聖血。大議會頒布這壹法令,宣布整個基督(身體,血液,靈魂和天主教)在聖餐,整個基督也在聖血。因此,大會保護了只接受聖餐的合法性。律法中還有壹條關於嬰兒領聖體的說法,到今天已經變成了純粹的歷史問題。所以不討論了。第三定律:論彌撒的犧牲性:當時基督教新教中的神學家否認聖餐的犧牲性。針對這壹點,大議會重申了聖餐的犧牲性質。大會表明,耶穌在面包和酒的象征下,在餐廳裏提前實現了十字架上的犧牲,還下令教會舉行這種不流血的犧牲來紀念他。此外,在這條法令中,大議會還明確了彌撒的贖罪價值和向聖徒致敬的彌撒。3.該法令的影響和後果。三叉戟大議會關於聖物的法令對第二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文獻成了日後聖餐神學的指南。大會討論了關於聖體聖事聖物的三個問題(基督的實際存在,取聖體聖血,向群眾獻祭)。這種法律的劃分讓人覺得這三個問題似乎毫無關系。神學家對聖餐之謎的研究集中在基督的真實性上。如果我們想對彌撒做進壹步的研究,我們也應該盡力研究彌撒的祭祀性質。相反,這造成了彌撒聖祭與聖餐的分離,使人們認為彌撒只是壹種犧牲而不是聖餐。該法令對恢復教會的聖餐生活沒有多大幫助。天主教徒仍然更重視在聖餐龕裏向耶穌“致敬”和舉行聖餐遊行,而忽略了聖餐生活。成為集體犧牲的壹員只是星期天的職責。教會聖餐生活的復興將在後天。聖體神學的復興自19世紀以來,聖體神學在教會中復興。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壹下主要因素。1.圖賓根神學的影響我們應該承認,從19世紀初開始,圖賓根神學就深深地影響了現代神學的復興。首先,它拋棄了過去討論聖物的方式,而強調教會中的群體生活和教父們的作品。2.禮儀運動在19世紀,更純粹和完美的禮儀出現在本篤會教堂,這產生了對神聖遺物的新體驗。本篤會和杜賓根神學家為更深入和更豐富的聖餐經驗鋪平了道路。20世紀初,聖庇護十世發布了幾個通諭,討論參加彌撒和勤領聖餐的聖祭,這也有助於禮儀的復興。1947年,庇護十二世頒布了論述禮儀的中保德儀,可謂禮儀大憲章。它強調了參與彌撒的價值和重要性,領聖餐的重要性,以及教區居民的神職地位。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之前,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地的禮儀改革的聲音是如何高唱的,梵蒂岡二世的禮儀憲章和今天的禮儀成就。幾乎從壹開始,禮儀運動就促進了聖體聖事聖物的研究。3.大公主義大公主義是當今神學家最關註的問題之壹。父權制也有助於聖餐神學的復興。在過去,天主教和基督教神學家有壹場大辯論。壹方否認某些真理,另壹方則堅持。如今在基督徒走向團結的氛圍下,神學家們也放棄了對抗,采取了* * *壹起學習的態度。回到公認的聖經和教父。4.哲學思想也有助於聖餐神學的復興。換句話說,田玲的哲學強調人際關系。這個想法也進入了聖餐神學。聖體神學的復興,和其他神學問題壹樣,還沒有到完成階段,還在繼續,而且可能會永遠繼續下去,因為神學是壹個不斷尋求對信仰的理解,以及基於聖經來表達我們信仰的最恰當的話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