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被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黃道”。黃道被等比分成24份,相隔15,形成了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24個節氣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繞太陽公轉壹周為壹個輪回,基本概括了壹年中不同時間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寒來暑往的確切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的規律,以及記錄自然界壹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有了南方的至日和北方的至日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運行位置、天氣、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將壹年分為24等份。並給每個相等的部分起了壹個專有名詞,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末期,節氣有八個名稱: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
這八個節氣標誌著季節的變化,明確劃分了壹年的四季。後來《淮南子》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現代的壹模壹樣。到了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擴展數據:
二十四節氣歌:
在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靠河流,農業主要集中在長江和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宋更適合黃河中下遊的農業指導。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然按照節氣和氣溫、降水從事農業生產。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滿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兩個節日每月不變,最多相差壹兩天。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立春:站著就是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雨:雨開始下,逐漸增大。
蟄:蟄的意思是躲起來。蟄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動,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著晝夜平分。
清明:陽光明媚,郁郁蔥蔥。
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時的降雨,谷類作物可以茁壯成長。
長夏:夏天的開始。
小滿:小麥等夏季作物種子飽滿。
芒屬物種:芒作物如小麥是成熟的。
夏天至日:炎熱的夏天來了。
暑:暑就是熱的意思。小暑是指氣候開始變熱的時候。
大機構:壹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天的開始。
暑熱:place的意思是停下來藏起來。夏天是炎熱夏日的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水凝結成白色。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會結冰。
初霜:天氣越來越冷,霜凍。
立冬:冬天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積雪。
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來了。
小寒:氣候開始變冷。
大寒:壹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是從天文學上劃分的,但在自然界和人們的心目中,春天是溫暖的,花兒是芬芳的。春天是生長,是耕耘,是播種。從立春迎來春天開始,已經有幾千年了。“立春,中國冬季和春季的分界線(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達到10攝氏度時,計為春季),從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
在這條線以南的地區,立春有時會有春天的味道,但中國93%的土地仍是冬天,而在黑龍江,通常是在漫長的夏季,谷雨中迎來春天。說到立春,人們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變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量往往處於壹年的轉折點,往往會上升或增加。
早春作物生長加快,油菜抽薹和小麥拔節耗水量增加。要及時灌水追肥,促進生長。“春打六九頭。”農業諺語提醒人們:“當春天開始下雨時,早起晚睡。”大春也開始為耕種做準備。雖然“春”已立,但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出現霜凍,再過幾年,就會出現“雪來不及春,故飛穿樹”的景象。
在安排農業生產時,應該考慮到這些氣候特征。春天人們經常尋找的信息在哪裏?柳條上伸出的嫩芽“比黃金還軟,比絲綢還軟”;土壤中那顆渴望的小草,等待著“它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為了贏得新的豐收,在田間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二十四節氣之壹。自小寒以來,每增加壹個陽經15,就是另壹個節氣。有小寒、立春、荊哲、清明、長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以上稱為十二節氣。
二、二十四節氣的總稱。節氣壹般按照陽歷計算。
地球每365天6: 09和10秒(正好)繞太陽公轉壹周,每24小時自轉壹周。由於地球自轉的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並不相同,而是保持壹定的傾角,所以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壹年四季都不壹樣。
在北半球,太陽幾乎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緯23° 26′,天文學上稱之為夏季至日)。當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南緯23° 26 '時,它被稱為冬季至日。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意味著它已經到了夏季和冬季的中間。壹年有兩次太陽直射赤道的時候,是春分和秋分,在春秋的中間。白天和夜晚壹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季至日。其中立春、長夏、立秋、立冬統稱為“四立”,意為四季的開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有五個: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有七個: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有四個:驚蟄、清明、小滿、芒種。節氣指的是時刻,即太陽經度等於15度時,為清明節。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