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是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最著名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日本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他用“菊”和“刀”作為物理符號,闡釋了日本文化中“崇美”和“尚武”兩種典型的文化類型。但我想知道本尼迪克特是否知道“菊花”和“男愛”的雙重指稱意義?
因為“後院之樂”在古代的做愛方式中很常見,但由於相似(?),菊花常用來指人體的“後院”;這應該是《菊花》在物象上對《男人的愛情》的借鑒,而最著名、流傳最久的情感故事應該是日本《雨月物語》(上田秋成著,1776年出版)中的《菊花之約》(《菊花契》)。
故事講述了住在赤雪的軍旅書生Uemon在旅途中生病,得到了張部左門的幫助。於是,兩人熟絡起來,成了義兄弟,也就是“兄弟之契”。臨別時,兩人約定明年9月9日再相見。壹年後,左門如期出現在Uemon面前,但他已經變成了壹個幽靈──左門因政治陷害而身陷囹圄,為了履行契約,為了靈魂能及時赴約而不得不自殺。這種感覺,正如日本《古今合集》中的壹首和聲所唱:“此身如朝露,惟惜與妳緣分。若相見,義無反顧地去掃墓。”因為這個故事,菊花在日本也被稱為“曹琦”。
左邊的門是代表“義”還是“愛”?記得在日本電影《聖旨》的結尾,充滿英氣的沖田總司在櫻花樹落入英人手中的美好氛圍中,向土方吟誦了這個故事。在他看來,這才是男人愛情的終極體現吧?而這個劇情也讓《菊花之約》的故事更加廣為人知。
據說司馬遼太郎的原著小說《新選團血風錄》中並沒有這樣的情節(聖旨的劇本改編自司馬遼太郎、前將軍三郎太、三亂痕跡的《新選團血風錄》;對了,不管是新選團還是新寫團,歷史圈壹直都有分歧。書名《新當選集團的熱血記錄》出自原文。),渚島強加的劇情,恐怕是為了強化,坐實電影《男愛》。
可以說,日本作為壹個“菊花契約”的國家,壹直有著悠久的“男愛”傳統。
二
相對於日本在很多方面的虛偽態度,古代日本在面對個人情欲時,有著平等的態度和面對對方的勇氣。在象征異性的“愛”或“愛”這個詞在日本流行起來之前(明治時代作家Tomuya Kitamura和逍遙子Hirauchi在1892年從英文“love”翻譯過來),無論是男女之間的愛,同性之間的愛,壹夜情(甚至柏拉圖的愛),日本都用壹個詞來概括:“色”。(順帶壹提,中國古代很少用“愛”這個詞,用的是“情”這個詞。)
日本人伊原西彥有兩部名著,書名是《淫蕩的壹代男人》和《淫蕩的壹代女人》——在古代日本,“色”這個詞當然是男女共有的。異性之間的愛情叫“女色”,男女之間的愛情叫“男色”。而且男色不遜於女色,既不忌諱,也不道德。即使在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社會,男色也有很大的淩駕和蔓延到庶民社會的趨勢,男色已經成為壹種高雅的癖好。就輿論傾向而言,中國江戶時代和魏晉時期男性明顯優於女性的社會輿論不相上下。
這篇文章想說的是古代日本的男色現象。這裏的日本古代大致是指戰國時期,統壹後的江戶時代,落幕後的明治時期。在這漫長的400-500年間,男性氣概最突出的現象就是“多途徑”。
根據人類學家R. Bale的觀點,文化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幻象,儀式的全部目的和功能是壹種將現實變為現實的群體欲望。所以,“禮”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保證文化實現的壹種形式。日本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視“禮”的文化,古代日本的壹切事物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命名就可以證明這壹點。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人就壹直堅持“雖有小道,必有可觀者”,所以有禪、茶、花、香、極(黑手黨)、性(妓女)等門道。“各方面”,簡單來說就是好男人。
日本男性少年在二十歲之前(也就是“劉海”)把頭發留在額頭前,這種少年被稱為“若中”。但總的來說,能夠參與道教的修行並得到寵愛的首要條件是擁有壹個像《士師》中加納那樣美麗的容貌,也就是壹個擁有美麗花朵的美少年——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成為的。
這些少年大多是將軍、名門甚至武士身邊的侍應生(記得遊戲《太閣決心之物語》和《信博野望》的中文版都翻譯為“侍應生”),也被稱為“小姓”。它的實質立場是男寵,或者在古代中國的古雅說法中是“兒童性騷擾”。
三
這種孌童習俗在日本的傳播經歷了壹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據說這種現象最早發生在平安時代(《源氏物語》以平安時代為背景),但書中似乎沒有對孌童的描述。可見,孌童在當時只是青萍的末路。)日本和尚來大唐取經的時候也是學大唐的。12世紀末,鐮倉幕府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武士制度。在當時,孌童只是門閥(即僧侶特權階層)和貴族中的壹種時髦風尚,是壹種“高雅”的東西,可以說是壹種身份的象征。普通武士玩不起,上流社會享有實際專利權。這壹點從日本作品《和平家族的故事》和《徒然草》就可以看出來。
到了15世紀中期,戰國時期,刀光劍影遍地,血冷清清。在這樣壹個完全男性化的特定時空,陽剛之風空前加強。這個時候的孌童不僅是壹種習慣,更是壹種必然。
因為當時的男性(從大明到武士)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而他們的妻子是不允許參加戰爭的,所以金戈馬鐵時期對性欲的解決很大程度上是傳遞給了這些男性身邊的孌童者。這是當時男性氣質發生的壹個非常實際的客觀條件。
同時,為了打造壹個牢不可破的武士群體,武士之間、主仆之間的禮義觀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主仆之間的絕對忠誠和信任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時候,猥褻兒童者就成了主身邊最貼身的保鏢,也可以說是最後壹道防線。如果兩軍對峙,最終能保護主的只有身邊的孌童者,這就要求孌童者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和決心,而平時的僥幸和性福的善良,恐怕也是此刻最激烈的表現——孌童者必須發誓保護主。所以戰國時期的孌童者和早期流行於共青山門周圍的孌童者不同,同樣要求武功高超。說實話,這是壹種很人性化的表達。這裏的孌童也可以稱之為“情人”式的表現!讓人想起古希臘軍隊中男同性戀的流行,男人在愛人面前奮勇作戰以示勇敢。這是提高士氣和戰鬥力的好方法。而且孌童也是日本忍者的壹種,就是用男色來對付敵人——翻譯過來應該叫“美人計”。
所以在戰國時期,孌童之風可以說是“如春風吹,夜起千菊開”,大明周邊甚至出現十幾二十個孌童者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有“軍神”之稱的上杉名聲非常高(甚至有人提出了“上杉女人論”),野本永織田與森蘭丸壹起埋葬弘野寺的故事壹直傳唱至今,德川四王中的兩位(井上直樹和本多忠勝)都喜歡這個曲子。
當然,作為猥褻兒童者,這種仆從少年的地位並不是壹成不變的,在戰爭中獲得戰功,被提升為武士甚至戰士的情況並不少見。孌童只是認同的壹個階段,並不妨礙升職和成家。織田信長身邊的將軍前田利家,十四歲時成為信長的貼身仆人。作為壹個鄉村男孩(壹個鄉村戰士的私生子,壹個官員的地方監護人),他成了信長的貼身仆人。由於李氏家族與信長相似的年齡、英姿、相似的性格,李氏家族很受信長的歡迎。後來李甲因為屢立戰功,成為信長手下的將軍,最終成為萬人之上的名將。
四
殘酷的戰爭之後,隨著信長和豐臣秀吉的統壹,德川家康於1693年在江戶開設了幕府,江戶時代開始了。在這段歷史中,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特殊男性化現象自然成為壹種流行的普遍習慣。
在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這種現象也正式發展出了“多道”的概念,並逐漸成為壹家,無形中為自學增添了各種條條框框。在精神的許多方面,強調的是“忠誠”,而這種“忠誠”的對象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盟”。武士道的代表作《野音》(山本常面對,1716年)強調,這種關系至少要相處五年才能正式定型——確實要求很高。
這壹時期,上層最著名的將領是三代廣佳和五代岡吉將軍。廣佳在22歲之前壹直對女性不屑壹顧。據說岡吉身邊的孩子多達130個。(1635年,三代將軍制定“上朝告白”法,全國各大名都要帶領大批諸侯到江戶單獨赴任。這不是明擺著要鼓勵大男子主義的潮流或者妓院的繁榮嗎?)
隨著世界大壹統的到來,經濟力量取代戰爭力量成為時代主流,日本社會普通民眾的經濟力量逐漸強大,於是武士社會的孌童之風蔓延到普通民眾社會。此時的孌童現象,已不像戰國時期軍隊的特殊嗜好,正式成為社會上普遍的“高雅”時尚。伊原熙和甚至說:“如果沒有聯盟哥哥,就相當於壹個女孩沒有人求婚。”而當時文明的社會風氣,卻對這種同性戀行為以男女之愛壹視同仁,大男子主義的思潮客觀上已經成為壹種社會習俗。看來伊原西河所說的“好色之輩”的好“色”中,絕對少不了“男色”。而且據說當時男人要“橫刀奪愛”的時候,壹般都會演變成愛情殺人事件。反而偷別人的老婆相對安全——這應該也是“忠”的精神的體現吧!
五
這個時候,大男子主義的現象絕不僅僅局限於主仆。伊原熙和的話證明了當時任何壹個普通的少年都是陽剛之氣的對象。甚至高達的名字和名字,這種同性戀的感情也能發生。日本《顧寧齋談叢》(1614年出版)中記載了兩個著名名字之間的求愛故事。這兩個大名鼎鼎的名字之間的求愛故事很有意思。在這裏,我給大家介紹壹下我看到的故事。
兩個主角中有壹個是堀尾忠誌(1599-1633,其祖父跟隨織田信長和戰功卓著的豐臣秀吉,在出雲郡(島根縣)擔任松江城主,而且是十六七歲的格局。壹個是前田俊秀(1593-1658,前田利家四男子,著名的《歷史的主人》),23、4歲就如狼似虎。
話說前田俊人慕仲卿的美貌已久,垂涎三尺後,秉著仰慕之情,他委托幕府旗人應“媒人”,向仲卿轉達他的情意。
在巨大的名氣面前,齊本自然是勤快的,於是有壹天,他設下酒席,向雙方傳達自己的感情。席間,齊本等二人十分識趣,主動退席,讓李時常有機會向鐘卿示愛。沒想到兩個人都很害羞,呆了很久,但是兩個人都不說話。李暢沒辦法。他既是長輩,又是積極的壹方,於是憋了壹句話打破僵局:“今夜月色美。”除了談論天氣,沒什麽可說的。似乎壹切都很自然。但仔細想想,這雖然平庸,卻是壹個好的開始。
猜猜“大話西遊美少年”鐘卿是怎麽回應的?
鐘卿冷著臉,馬上回答:“看來妳哥哥很喜歡月亮,那就讓妳哥哥壹個人賞月吧。”我現在就離開妳,以免妨礙妳哥哥的閑暇。“我當場把李昌吊起來,弄了個大紅臉!然後鐘卿不顧齊本等人的勸阻,離開了。
顯然,李常常在壹針見血之後,更加欣賞和贊嘆這朵帶刺的玫瑰。鐘卿走後“輾轉反側,思衣”,難覓愛人!
最後還有壹封鐘卿的信,說為了感謝上次的款待,改天再來回訪。李昌欣喜若狂,立即命人修建迎客堂,提前三個月開始看透秋水。
約定的日子終於到了,李暢做好了壹切準備,滿懷期待地期待著鐘青的早日到來。沒想到,到了上午十點左右,突然有信使來報告,說鐘卿突然生病,無法信守諾言。李暢壹下子幾乎絕望了,憤怒地躲在被子裏,連飯都沒吃,沖著送飯來的孩子大喊:“我吃不下了!”"
傍晚六點左右,鐘卿的使者又來了。這壹次,使者說要把國主(鐘卿)的消息傳達給李暢。接待使者的朝臣見使者連馬都不騎,衣服也很寒酸。他大概是壹個卑微的武士,馬上就變得輕蔑起來,所以沒有讓使者壹下子進去,而是要上報,所以起了重要作用。
李昌壹聽,壹條鯉魚跳下床,急匆匆地沖到玄關,被大臣們攔住了。壹個國家的元首怎麽會親自去玄關迎接壹個卑微的使者呢?李暢壹點也不在乎。他迅速跑到門廊,喊道:“使者在哪裏?”結果,壹個漂亮的男孩從信使後面跳出來,回答說:“在這裏!”“──原來壹切都是鐘卿的詭計,為了試探李暢的心意!接下來是《金風玉露相會》和《春宵壹刻值千金》...恐怕是限制級的。
六
在古代日本武士社會,男人談戀愛和男人娶老婆是沒有沖突的。壹方面,主要原因是妻子有其固定的職能,地位很少被動搖;另壹方面,陽剛之氣更多被視為壹種愛好和習慣,這種感覺會隨著作為“哥哥”的成長和社會角色的變化而變化。
根據現有資料,武士社會的男性普遍不喜歡自己的妻子。好像戰國時期就有壹個傳統,女人死後不允許接近男人。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在米托黃門和德川家康去世之前,所有女人都被禁止接近病榻。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嗎?究其原因,那時候的男人主要是把妻子當成“生育工具”和“社會角色”,娶妻是為了傳宗接代——最簡單的目的,也是政治社會地位最功利的目的——壹般不太重視感情。因為武士婚姻是不允許摻雜個人感情的,越高級的武士(包括他的感情)越不能決定他的個人婚姻。而且娶進門的老婆,對武士來說是“壹榮俱榮,壹損俱損”。如果新娘家出了什麽事,很難不影響武士的地位和升遷,嚴重的甚至生死攸關。在戰爭頻繁,變化反復的戰國時期尤為明顯。壹不小心勇士就要為了老婆的身份丟了性命。
相比之下,道教在當時的日本非常盛行,但男人之間的愛情比黃金還強,大多是帶著海誓山盟來到這裏的。要知道,“多路”的核心精神就是“忠”字。為了對方,就是願意為此放棄生命。真正的大眾是人類血液中傾註的愛。在當時殉情之風中,很多人為此而死。比如前田俊秀死的時候,即使他已經下令不殺任何仆人和小孩,還是有五個仆人和小孩義不容辭的割了肚子。如果只是君臣之道,恐怕沒有這麽深厚的感情。直到1663年,幕府才明確禁止殉道的做法。
同時,在武士社會中,各種角色分工非常明確,紀律嚴明。在名臣和高官的府邸裏,“內”和“外”是有明顯區分的。“李”是壹個女性社會,壹切由妻子和女官說了算。地位再高,武將或者家臣也不能無故闖入。“外面”是男性社會,圍繞著將軍和名將的瑣事都是十四歲到十八歲的孩子安排的。在家裏,淑女的地位不可撼動,而外面的世界更有利於男色的發展。
另壹方面,這種男性化的現象更多的表現為階段性的戀愛。作為壹個孌童者和姐夫,隨著年齡和社會地位的變化,他們不會壹輩子沈溺於這種愛情。結婚生子成家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時,這些男人必然會開始新的愛情。
七
德川時代後期,武士社會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眾所周知,武士階層的經濟實力普遍下降,幕府時代逐漸衰落(這也是後來被逆轉改革的原因)。因為要養活家庭和孩子需要很大的經濟實力,所以只有那些有貴族家庭的勇士才能繼續保持孌童的習慣。至於孌童,因為需要大大減少,男人壹到十五歲,就會砍掉群眾的象征——劉海(化為野郎頭),成家立業。於是猥褻兒童的習慣逐漸開始消亡。
直到明治初年的大幕結束,這種猥褻兒童的習俗才再次盛行。但此時,孌童之風已經是末世的耳語。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再次流行起來,是因為幕末的啟幕者和明治新政府的高官很多都是九州人。九州,尤其是熊本和鹿兒島,是日本道教的發源地。
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現代社會。在批判傳統封建行為的同時,人們似乎把自己的道德心擴大了很多。在大眾層面,他們似乎都活在性道德的告白中(當然表面和現實差別很大),“多道”也不再像古代那樣流行。但我們不要忘記,“君子死為知己,攜劍出燕京”的陽剛色彩所激發出來的義與愛,總會在湯中被喚起。我們無法忘記,在那個遙遠的動蕩年代,埋藏了多少富於生死的男人之間的傳奇。
八
細看日本古代的孌童現象,很難說能不能歸為同性戀陣營。
日本壹直標榜男人之間的友誼。在武士道精神百年浸淫下,男人之間(不分階級)的奇怪友誼是外人無法想象的。不同姓氏的兄弟之情,主仆之忠甚至很多方式的精神,往往與同誌之情混為壹談。在日本男人眼裏,這種感情似乎從來不叫“愛”,更多的表現為“忠”和“義”。這就好比外國人看三國總是把劉備當成同性戀。是因為這家夥看到了自己欣賞的人物(當然是男人),經常“睡在壹起”以示親密和尊重。
在男性舞臺上扮演主角的孌童者,其實是因為經濟原因的孌童者。追根溯源,可能本身並不好,所以也算是壹種事業,壹種進取的壹步。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經濟制度和社會習俗的受害者。但是,也有很多人對他們的善良心存感激。這究竟是壹個讓自己出醜的傳說,還是大自然編造的故事,幾百年後我們永遠無法給出壹個“口述記錄”,恐怕也無法探究。
退壹步說,即便是那些愛男人的戀童癖,也大多是仆人(家仆和孩子),由於地位不對等,很難真正稱之為“愛”。某種程度上,孌童的身份是壹個副業,但它只是自然而然地扮演了廟堂到床的主仆角色。這也是推廣的壹個步驟。有壹些感情戲是很自然的,當然無傷大雅。應該說更添風情,錦上添花。
那麽,大男人,比如陽剛、孌童的將軍,名門,甚至武士,是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呢?在今天的情色實踐中,我們很難判斷他們是同誌還是叛徒。當時這種孌童風潮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戰國初期詭譎的戰爭氛圍。此外,當時大男人眼中的女性大多實現了自己的“生育”功能和社會價值,情感遊戲和性快感很大程度上被分流到了孌童者這樣的特殊群體中。歷史把孌童推到了這個位置,以後只會是時尚的延續。不過毫無疑問,如果這兩個遊戲裏有同性戀的話,恐怕會如魚得水,會被逼做壹些特別的事情!為什麽要像愛上春天壹樣喊“我只愛男人”?畢竟,這是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的正確途徑。
九
文化現象中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日本、中國、希臘等國家在古代都很流行,男人之間的戀愛(據說古代印度也很流行,但我不太了解)就是壹個典型的國家。這裏簡單對比壹下。
西方流行古希臘時期的成年男子與年輕男孩的愛情,王爾德稱之為“壹個長者對壹個年輕人的偉大感覺”,比如蘇格拉底和阿爾基比阿德斯——後者據說是當時雅典最美的男人。“如花似玉”的十七歲少年。古希臘軍營中盛行的同性戀情緒也起到了鼓舞軍心的作用。古希臘曾經有壹個“神聖軍團”,由壹對壹的男同性戀組成——因為人們相信愛情可以激發男人的勇氣。
而中國,教日本孌童的老師,古代的孌童也很盛行。電視劇《大龔銘詞》正面描述了唐代的孌童事件:講的是洪太子和孌童者合歡之間的愛情,後來合歡為洪太子而死。至於明清時期,陽剛之風尤為濃厚。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張宗子在給自己的墓誌銘中說,自己是“萬褲小兄弟,好大喜功。多麽漂亮的房子,多麽漂亮的女仆,多麽猥褻兒童的人……”。《金瓶梅》裏寫到西門慶身邊有四個極有才華的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妳知道它們是用來做什麽的嗎?而清代陽剛之氣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律規範的誤導。當時朝廷禁止士紳出入妓女妓院,好色之徒只好求助於美兒。)
考察它的性,有三個明顯的點。第壹,三個國家當時都把男同性戀當成壹種時尚,輿論也不覺得它醜。第二,感興趣的大多是年輕漂亮的男性;第三,男女之間的愛情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而且壹般來說,男人都想結婚成家。或者可以補充壹個相似點:三國當時女性地位都不高。
然而,現象上的相似並不意味著實質上的壹致。
日本的大男子主義現象多以“孌童”的形式表現出來,後來在江戶時代又表現為壹種社會偏好/習慣。他們之間有親情,有存在,在社會公認的模式中被定位為主人/仆人和盟友,有特定的階段。(順便說壹句,如果妳看若蟲的畫像,真的很像女人——美如鮮花。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喜歡壹個女人才能吸引男人?我不這麽認為。在這裏,壹個孌童者在床上可能會被當成女人,對外貌的要求也很高,但從心理認同甚至外在表現來看,並不像國內的壹些孌童者(比如有的女人會脫臼)真的把自己/別人當成女人。)
中國的相公興盛於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男同性戀最興盛的時期是魏晉南北朝,這裏之所以引用明清,是因為這壹時期的男性化現象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對待同性戀態度的時期),但多是頹廢的。中國是壹個玩弄女性的假女主角,玩壹個假鳳假鳳的故事,擺弄和抄襲異性戀搬來的現成資源,把男人當二奶,不可能“擺正”。突然想起中國的壹句老話:“潑婦無情,演員無意義”,但在日本,男人之間最重要的感情,大概就是“忠”和“義”。)
古希臘的情況要好得多。首先,大家的主導地位是平等的,龍/幼的定位是壹個理想的模式,但不是絕對的。而且在當時的希臘,人們把愛情分為塵世的愛情和天上的愛情。前者只是感官上的,女性或青少年都能滿足。後者主要是精神愛情和肉體愛情的融合,僅限於男性。男女之間沒有僅僅為了肉欲和養育後代的愛情。在古希臘人的眼中,作為女人的阿芙羅狄蒂不是愛神,而是美神,甚至是欲望之神。她激發的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愛情,而是人類本能的欲望。
古希臘作為西方思想的重要源頭,並沒有產生現代意義上的男女愛情觀念。直到中世紀才開始玩男女之間的愛情遊戲(而且往往是婚外情),現代意義上的男女愛情概念才逐漸出現。
回顧三個國家的同性戀,總結壹下,可以說古希臘的男性同性戀情感是最神聖的,中國古代的同性戀情感是最狹隘和邪惡的(只有魏晉時期比較接近古希臘的男性同性戀文化),日本古代的同性戀情感是最曖昧的。
關於日本男色的特殊現象,還有壹個方面恐怕應該說是“歌舞伎”,或者說,男性歌舞伎。既然沒有資料,就瞎猜吧!
歌舞伎興起於十七世紀,也就是德川幕府時代初期,是最早的“流浪歌舞伎”時期。在日本,流浪女指的是妓女。寬永六年,幕府以行為不道德為由,禁止女性歌舞伎及壹切女性藝術才能。取而代之的是《若中歌舞伎》。如果所有的歌舞伎都是以美少年為主,主要表演舞蹈和驚險雜技,但也從事兒童賣淫,所以答應了六年,和女歌舞伎壹樣的理由被禁。後來,它被允許在次年繼續演出,因為它接受了兩個條件:切斷若蟲的象征──劉海(變成野郎的頭),並用對話代替煽情的舞蹈,後來被稱為“野郎歌舞伎”。
從那時起,歌舞伎經歷了從舞蹈到戲劇的許多發展。今天,歌舞伎與能、壹樣,在日本古典戲劇中占有重要地位。演員完全是男性的習慣被保留了下來,這和中國的京劇很像,但是歌舞伎在古代日本(藝人)的社會地位很高,所以像中國這樣互相善待的年輕男演員並不多;但是由於這種社會角色的培養(歌舞伎團裏都是男性,男性扮演女性角色等。),裏面應該有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