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從小生活在書香門第。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她童年無憂無慮,傳統的家庭教育為她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李清照年紀輕輕,就有著超越同齡人的詩歌才華。
李清照少女時代的詩詞,大多充滿了歡笑和青春的格調。北宋年間,年僅十八歲的李清照在京國源年(公元11)嫁給趙明誠,從此成名。
婚後夫妻引、錦瑟、明,共同作詩,可以說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妻,也是心心相印的靈魂伴侶。所謂“愛如氧氣”的婚姻也不過如此。
巧合的是,趙明誠和李清照都有收藏金石的習慣。每次放學回家,他都會給李清照帶回珍貴的古代金石學書籍,他們相對欣賞品味。閑來無事,他們會泡壹壺茶,猜猜歷史典故出自哪本書,玩得不亦樂乎。
而李清照安逸幸福的婚姻只維持了十幾年。隨著丈夫趙明誠在異鄉上任,他們經常聚少離多。夫妻兩人分開的日子裏,思念和悲傷湧上心頭。李清照填詞寄鄉愁自遠方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在語文書上學到了“莫道不迷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樣的名句。
但是,現實給李清照帶來的煩惱,不僅僅是離別那麽簡單。北宋經歷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後,國家軍事防禦在金國鐵騎面前瞬間土崩瓦解。
公元1127年,萬艷王宗和萬艷韓綜率領的金軍攻打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城被洗劫壹空。、宋徽宗、、以及趙的皇親、嬪妃、朝臣等壹大批三千余人也被金軍俘虜帶往北方,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從此天下大亂,國家大亂,各地叛亂開始風起雲湧,李清照的生活也不再安穩。
作為幸存者,趙氏的壹支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了南宋,即。宋高宗登上皇帝寶座後,他不想歡迎他的父親宋徽宗·趙霽或他的兄弟宋欽宗·趙桓。他唯壹想拿回來的是他的生母韋氏詞典,她多次派人與徐金國談判,但都未能讓徐金國釋放他。
為了躲避戰亂,李清照和趙明誠踏上了南遊之旅。壹路上鞍馬疲憊,路又堵又長。夫妻二人花了多年時間收藏的石頭、古董、字畫也在逃亡過程中散落、丟失。
1129年,趙明誠出任江寧知府。壹天深夜,亂黨造反了。作為地方長官,趙明誠不僅沒有堅守崗位指揮叛亂,反而帶著繩子翻墻逃跑。
事後,趙明誠被南宋朝廷罷免。李清照雖然看起來是個弱女子,但她身上充滿了愛國的熱血。她對丈夫逃避寒冷的行為深感羞愧。當他們夫妻逃到烏江岸邊時,李清照望著楚霸王項羽拔劍自殺的地方,情緒澎湃,脫口而出壹句著名的“夏日絕句”:
趙明誠站在李清照身後,聽著她壹字壹句的深情吟誦,羞愧萬分。
萬念俱灰的李清照打算和丈夫趙明誠壹起隱居深山,度過余生。但在隱居途中,他接到了南宋朝廷的命令,趙明誠被任命為湖州太守。當李清照還沒有從亡國之恥和失寶之痛中走出來的時候,她的人生又遭受了壹次致命的打擊。
南宋建炎三年夏(公元1129年),趙明誠急著去湖州赴任,途中不幸中暑。而他匆忙去看醫生,吃了很多感冒藥,導致了相反的結果。他病不起,醫生全力救治後也無力回天。
趙明誠臨死前留下遺言,要求妻子李清照保護好他們多年來收藏的唯壹壹份古代金石學,繼續完成夫妻二人編纂的金石學的收尾工作。
從此,《伴我飛》中這對曾經恩愛有加的夫妻,只剩下李清照壹個人,失去了生命。那年她四十五歲。無兒無女,孤獨無助,山河動搖,家庭破裂。李清照的人生壹落千丈,從壹個有詩有書有茶有酒的名媛淪落為亡國的流浪寡婦。
身心憔悴的李清照跟隨逃往杭州的難民。她壹路勞累,飽經風霜,卻經不起人世的折磨,終於病倒了。壹個人的時候,張汝舟出現在李清照的視線裏,成為李清照余生心中的痛。
當時張汝州是右成武郎,各軍審計司。這個官職主要負責審核軍隊的糧草和軍餉。我第壹次見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就像壹個儒雅的紳士。他對李清照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這種措手不及的關懷,猶如雪中送炭,讓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再次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所以,李清照沒有過多考慮,毅然決定逆世俗之風再嫁。
然而人是別有用心的,生活的真相遠比想象的殘酷。婚後,張汝舟的野心開始逐漸暴露。原來,他壹是貪圖當時天下第壹才女李清照的名色,二是貪圖李清照收藏的價值連城的石、石文物,想占有人和物。
這些石頭字畫有的在逃亡中遺失,李清照僅存的部分被視為生命。而且《石頭記》還沒有編輯,更不可能交給張汝舟。張汝舟對此很失望,夫妻矛盾開始與日俱增,甚至對李清照惡語相加,拳腳不止。
李清照很快看穿了張汝州的真面目,決定和他離婚。但是按照宋朝的法律,妻子起訴丈夫,無論結果如何,他都要入獄兩年。但如果不離婚,李清照下半輩子就死定了。
陷入兩難境地的李清照最終決定擺脫惡夫,寧願坐牢,也要結束這段婚姻。
於是,李清照收集證據,聲討張汝舟貪汙、騙取官職的罪行,提出離婚。在鐵證面前,張汝舟被流放到廣西柳州,李清照按照宋朝的法律被投入監獄。
在趙明誠的堂兄、翰林院學士秦崇禮的斡旋和解救下,宋高宗·趙構答應從寬處理。被關押九天之後,李清照被釋放。她和張汝舟不到100天的荒唐婚姻走到了盡頭。
李清照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後,內心的壓抑和苦悶也在她的詞《尋聲慢》中得到了釋放:
在第壹首《尋找慢聲》中,她通過描寫自己在最後壹個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李清照因國破家亡、天下興亡而產生的洶湧悲涼。
1133年,宋高宗趙構再次派唐朝特使韓孝禹、工部大臣胡松年與徐進交涉,要求徐進送回其母任賢,並慰問被囚禁在北方的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寫了壹首古詩和壹首律詩,送別。詩中“欲將血淚寄山河,東山上灑壹丘土”,真摯地表達了李清照對困境中人民的關懷,對反攻侵略、收復失地的願望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激情。
公元1140年,李清照終於整理完了《石頭記》,並寫了序。從此,她隱居在杭州,不管世事。李清照後半生的詞作,多以豪放之筆寫悲情,壹絕,被後人尊為“易安體”。
李清照壹生雖然有過兩次婚姻,但都沒有孩子。她晚年的詩揭示了生活的辛酸和悲傷。
就連南宋末年的愛國詞人劉辰翁,在讀李清照的“千古風流快活,夕陽紅熔金”時,也不禁感慨:“自從第壹次讀到這個詞,就忍不住落淚了。三年過去了,每次拿起來再讀壹遍,還是淚流滿面。”
李清照生長在北宋,她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前半生的幸福生活都來源於那個時代。然而到了南宋,家國破碎,流離失所,李清照深刻體會到了人世的悲歡,人情的冷暖。這些沈重的情感沈澱下來,在她晚年的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正如這首《臨江仙》所描寫的心境:
這首詩以詠梅為題,用梅花比喻李清照本人,表達了孤獨的惆悵和青澀欲死的悲傷。現在,心裏的難過已經變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盡悲哀。詩中還通過今昔悲歡的層層對比,表達了思鄉之情和晚年無助之感。
尤其是詞中的最後壹句“試燈無聊,踏雪無心”,透露出李清照內心的絕望,字裏行間都是尷尬。
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李清照在極度孤獨中悄然離世。
作為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詞多寫前半生的閑適生活,清新俊朗;後半生,他感嘆人生經歷,心酸。李清照被冠以“易安居士”的名號,但她壹生都沒有找到那個安靜安穩的住所。
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李清照始終以不屈的人格和獨立的品格與命運抗爭,也成就了千古第壹才女絕色。
李清照雖已離去,但她的文學瑰寶“易安體”詩詞在宋代獨樹壹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