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尋找關於荔枝的信息

尋找關於荔枝的信息

“荔枝”壹詞出自西漢,其栽培始於秦漢,盛於唐宋。古名off-branch意思是可以食用的樹枝。

荔枝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已有記載。因其風味極佳,深受喜愛,在唐代或更早就被列為貢品。杜牧的名句:“紅塵騎公主笑,無人知是荔枝”,流傳千古。蘇東坡的“壹日三百顆荔枝,我不惜長大做嶺南人”在今天也是膾炙人口。

荔枝大約在10世紀傳入印度。17世紀傳入越南、馬來西亞半島、緬甸等多個國家,被譽為“果中之王”。近幾年傳入南美等地。

紅塵騎公主笑,天寶荔枝從何而來?

楊貴妃和荔枝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千裏,真的引起了壹場“旅行”。但如果貴妃鐘愛的荔枝真的產自嶺南,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到達長安也無法保鮮。臺灣歷史學家嚴耕望解決了這個案子,畫出了壹條“天寶荔枝路”——這條路千百年後依然存在。

七月仲夏,荔枝又上市的時候。由於現代交通的便利,北京街頭水果攤上最好的荔枝也不過幾元壹斤。暗紅的外殼,晶瑩潔白的果肉,又香又甜,我總是要吃到喉嚨著火。

我小時候住在中國東北。我從沒見過新鮮的荔枝。我只在課本上看過作家楊朔的《荔枝蜜》,就知道這是壹種美味的南方水果。多讀點歷史,知道唐為楊貴妃吃鮮荔枝,不惜動用戰時驛道快馬投遞,以至於軍官疲憊不堪,驛馬倒地而亡。這件事被晚唐杜牧的詩《過清宮》渲染,給費陽留下了紅顏禍水的罵名。詩是這樣寫的:“長安回首繡成堆,山頂開千回。“壹騎紅塵笑,誰知是荔枝。”有壹種荔枝叫“妃子笑”,可見其影響之深。但當時詩人並沒有說荔枝從何而來,史書也沒有確切提及荔枝的起源。所以,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從何而來,實際上成了壹個歷史案例。

今年奧運會的馬術項目在香港舉行,我受朋友委托為當地出版社編寫了壹本書《中國的馬史》。當我翻閱史料和研究資料時,我意識到唐朝皇帝費陽的《荔枝傳》壹案,經過臺灣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的考證,已經有了新的解釋。那是劉先生六卷本學術巨著《唐代交通圖研究》第四卷中的文章《天寶荔枝路》。

■嶺南荔枝到了長安就不能保鮮了。

歷史上楊貴妃與荔枝的故事,可以在《新唐玄宗貴妃傳楊》壹書中找到:“妾愛荔枝,欲生之,故郵之,行千裏,嘗不改京師。”這裏雖然沒有說《後傳》送來的荔枝從何而來,但漢代史書早有記載:東漢元興元年,“舊獻桂圓荔枝,十裏壹處,五裏壹候處,險阻,死者隨路”(《後漢書·帝》)。還有唐代中書宰相張九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荔枝序》,盛贊南海荔枝:“南海縣荔枝出,每到夏季,其實已熟,十分美麗可口,在所有的果實中,無與倫比……”既然南海的荔枝那麽好吃,費陽又那麽貴又那麽愛吃,唐玄宗就不遺余力地向嶺南特供。北宋大歷史學家司馬光編的《紫同治鑒》也取荔枝來自嶺南之說:“某公主欲有荔枝枝,命嶺南赤邑賜之,與長安相比,色味不變”(《唐紀三十壹宣宗天寶五年》)。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件事,發現有壹個瑕疵,就是荔枝在運輸過程中如何保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任中州(今重慶忠縣)刺史。白《荔枝序》說:“荔枝生於壩下...它在夏天成熟...它的殼像紅絲帶,它的膜像紫絲帶,它的肉像白如冰雪,它的漿像奶酪壹樣甜...如果離開這個樹枝,當時在蜀中做官的白居易說荔枝長在當地的壩下,那壹定是虛構的;他還說,這種水果是盛夏成熟的,極難保存。三天就能變色、變香、變味。荔枝的原名也說是諧音“從枝”,意思是離不開自己的枝幹。在此基礎上,嚴先生認為,如果費陽愛吃的荔枝產於嶺南(大約在今天兩廣),離長安有四五千裏之遙。唐代的驛傳雖然發達,但是“聖旨日行五百裏”已經接近馬速的極限(這裏指的是許多驛馬輪流奔跑的總行程),即使費陽喜歡,也會加速,日行也會加快。所以“嶺南荔枝到長安不能保鮮”。

■蜀中荔枝驛馬傳,三日可達長安。

根據史料發現,荔枝其實是古代朝廷貢品的原產地,相傳有嶺南、福州(位於今重慶東北)。有意思的是,漢唐時期,人們多指嶺南,北宋中期以後,人們多指福州。嚴先生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長期被寵壞,惹得當時的人反感,所以故意指出她很遠,討厭她的名字。

北宋蘇東坡有詩《荔枝談》:“永元荔枝來膠州,天寶朝貢。”北宋蔡襄《荔枝書》直言:“唐天寶為妾,特愛福州,四歲而居。”王先生分析,從史料的獨創性來看,當然應該是唐人說的,漢代也有嶺南貢獻的記載。但從荔枝保鮮的角度來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另壹方面,從長安鄰近城市福州飛往北京更合理可行。尤其是因為楊貴妃小時候生活在蜀中,《國史》副刊稱她為“生於蜀中,喜荔枝”。那麽她小時候愛吃的水果更有可能是本地生產的。對蜀物產的考證,原來福州的荔枝早就因而聞名。宋代詩人範成大的《妃子園序》說:“天寶所付的涪陵黎姿(枝),到州裏這幾裏都是園。”範《吳書》中的《撫州》壹文對此作了詳細的解釋:“從美嘉到此,荔枝已有所產。唐朝時,福州是貢品,楊太珍喜愛。他到州數裏,有妾園。”《玉帝紀勝》中“撫州古跡”的標題記載:“公主園在州西,離城十五裏,有荔枝百余株,肥美肥美,唐所喜。”

宋人進壹步證實,福州荔枝的確切產地應在周至西北100多裏的樂文縣。從這裏,我向北去了唐靜。據嚴先生考證,距離約2000裏,只是嶺南到長安路程的壹半。地方誌記載,“費陽嗜荔枝,自達州、西鄉、伍茲谷,送至涪陵,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不變。“即從涪陵到獻縣,義馬到西鄉縣,伍茲谷到長安,三天之內可達,荔枝可完整保存。所以這是運輸荔枝最可能最合理的路線。至此,獻給費陽的新鮮荔枝在四川誕生了,它終於向世人展示了。

■天寶荔枝路今天還在。

嚴耕望先生還推導出了荔枝從福州到長安的具體路線,壹般是從原產地福州樂文出發,沿榕溪河(今龍溪河)河谷向北,經墊江縣、梁山縣,到新寧縣(今亦稱開江)、東鄉縣,向北,經巴山至宣漢、西鄉縣,至子午谷,至長安以南。他還把這條路線命名為“天寶荔枝路”。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幾千年後的20世紀中葉,《民國地圖集》和《四川文化地圖》顯示,從蜀江北岸的長壽縣開始,東北有汽車道經過墊江、涼山、開江(即新寧)、宣漢,北過巴山至伍茲鎮。21世紀初,川南地圖上還標有壹條赭色的高等級公路,從長壽、墊江到梁平,北至開江、大仙。這條路就是跟隨唐穿過梁山天寶荔枝路的路線。今天人們乘車沿著這條路走,哪裏會想到自己走在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