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齊腰裙是哪個朝代的?

齊腰裙是哪個朝代的?

燕裙是漢服的壹種,但上下裙都不能叫燕裙。漢服是清初“剃發更衣”過程中被強行勒死的,清朝的旗服不是裙子。以下是關於齊腰裙是哪個朝代的。歡迎閱讀!

齊腰裙是哪個朝代的?

燕裙是漢服的壹種。上穿的短外套和下紮的裙子統稱為燕裙,是典型的“上下”服飾體系。上衣稱為“顏”,長度較短,壹般不長於膝蓋,下部稱為“裙”。可見,“裙子”其實是兩種衣服的統稱。燕裙出現於戰國,興起於魏晉南北朝。

根據裙腰的高度,裙子可分為高腰裙、高腰裙和齊胸裙。根據領子的樣式,裙子可分為橫領裙和直領裙。根據有無夾層的不同,裙子分為單雙,單雙靠近襯衫,雙靠近外套。

直到明末清初之前,裙子都是普通人(女性)的日常穿著。

男人的裙子通常被稱為衣服(cháng)。

裙子簡介

服裙是漢族服飾史上最早、最基本的服飾形式之壹。從有實物研究的戰國時期,最終成為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來,雖然長、寬、寬時有變化,但基本造型始終保持著原有的風格。

壹般認為裙子出現在戰國時期。因為漢代流行深衣,所以裙子的數量逐漸減少。這個時期的裙子款式壹般都很短,只到腰部,而裙子很長,垂到地面。1957甘肅武威莫嘴子漢墓發現壹件裙裾。裙子是淺藍色的絲綢做的,中間是絲棉,袖子末端是壹塊白色的絲綢。裙子也是絲棉黃絲的。這壹時期的裙子壹般都是窄袖右開衩,長方形領;下裙用四塊素綢相連並合,上窄下寬,腰部打褶,腰間系絲帶。

繼承歷史

戰國時期

女裝上下裙的樣式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

漢朝

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流行,穿這種衣服的女性逐漸減少。有人據此認為這種服飾在漢代根本不存在,到了魏晉南北朝才重新出現。其實漢代的女性並沒有拋棄這種打扮,在漢樂府的詩中也有很多描寫。這個時期的裙子款式壹般都很短,只到腰部,而裙子很長,垂到地面。裙裝是中國最重要的女裝形式之壹。從戰國到明朝,兩千多年來基本形狀保持著原來的風格,雖然長度和寬度不時變化。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裙子繼承了漢代的舊制度,以上裙和下裙為主。翻領往往是雙排扣的(類似現代開衫),領子和袖子喜歡繡上顏色,袖口或窄或寬;腰部用裙子圍著叫“抱腰”,外面系壹條絲帶;下裙的面料比漢代的更鮮艷。隨著佛教的興起,服飾上出現了大量的蓮花、金銀花等裝飾圖案。女裝裙子講究材質、顏色、鮮艷的圖案,素色無花白裙也很受歡迎。魏晉時期,裙腰變高,上衣變短,袖子變窄。後來走了另壹個極端,袖子加寬到兩三尺。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時,上衣短半臂(屬於罩衫。半臂形就像今天的短袖襯衫,因為它的袖長介於長袖和褲襠之間,所以叫半臂)和披肩(屬於配飾)構成了當時裙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隋朝,小袖又開始流行了。在唐代,小袖短袖衣服和長袖連衣裙穿了很長時間。但盛唐以後,貴族服飾轉向奢靡拖沓。裙子的款式是四片拼接而成,上窄下寬,垂到地上沒有邊。裙腰用絲條制成,兩端縫有花邊。此時的上安領口變化多樣,其中袒胸大袖衫壹度流行,展現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面貌。披肩由窄而長的披肩演變而來,後來逐漸變成壹條飄帶,披在手臂上,四處舞動。這是典型的中國古代仕女服飾,在盛唐五代時期最為流行。下裙的面料以真絲為主,多件為佳,裙擺在腰部掀起。此時的裙子顏色鮮艷,多為絳紅色、緋紅色、月綠色、草綠色等。其中石榴紅裙流行時間最長,顏色多樣,多樣,讓人眼花繚亂,眼花繚亂。比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的百鳥裙,是中國織繡史上的傑作;武則天的鐘裙,四角十二個鈴鐺,每走過壹步都叮當作響,可謂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它配以短花束和披肩,展現了盛唐女性優雅而豐富的風韻,展現了詩意的美和韻律。

宋朝

到了宋代,在朱成理學的影響下,這壹時期的服飾由盛唐的絢爛色彩轉變為恬靜淡雅的風格。此時,除上衣外,流行女式上衣,下裙則流行“千褶”“百褶”,腰間系絲絲帶,裙色壹般比上衣鮮艷,其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婦女多穿深色顏料裙。裙料多以薄紗、繡圖或珠玉為主。當時還有前後開衩的“旋轉裙”和用束互相套住的“抓裙”。在裙擺中間的絲帶上,往往有壹個玉環飾物——“玉環絲帶”,用來壓住裙擺,使裙擺在隨風起舞時不會失去優雅莊重。

元明兩代

元代的裙子基本繼承了宋代的風格,只是顏色比較灰暗。

明代流行的大衣裙(裙的演變)在十三陵出土;束腰裙是普通人(如丫鬟、農婦)穿的。上衣為有領長袖上衣,裙邊加過膝褲(長褲)。裙子壹開始顏色比較淺,雖然有花紋,但不明顯。到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有刺繡圖案,也只在裙下壹兩寸處裝飾壹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初有六件,即所謂“裙拖六件湘江水”;用了八後,腰部有很多細密的褶皺,線條如水紋。到了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越來越精致,裙子的數量增加到十件。腰部的褶越來越密,每個褶都有顏色。微風吹過,顏色如月光裙,故稱“月華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