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理論中的五臟六腑(1)

中醫理論中的五臟六腑(1)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體的基本結構是五臟六腑、奇恒腑、經絡等等。需要註意的是,藏象學說的“臟腑”是以這個臟腑名稱為代表的壹個系統的生理病理概念。西醫所說的“臟腑”,是指解剖形態上的特定器官及其生理病理功能。下面將從中醫的角度詳細講解“五臟”。

五臟是人體的內臟。所謂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在經絡學說中,心包膜也稱為壹器,合為六器。藏象學說習慣於將心包膜附在心臟上,所以壹般稱為五臟。五臟者,藏精不泄,所以飽而不實。所謂六腑,就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臟人,傳化學物而不藏,所以不能滿。

五行學說是古人創造的壹種哲學思想,以日常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作為宇宙萬物和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五行學說在中醫中已被廣泛應用。《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將人類的系統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有壹個簡單的方法來區分對金木的水、火、土的理解:凡是具有生、升、滑的功能或性質的,都屬於木;凡是有溫暖、上升效果或性質的都屬於火;凡是具有承載、生化、接納功能的,都屬於土;凡是有潔癖、抑郁、收斂作用的,都屬於金;壹切冷的、潮濕的、向下流動的東西都屬於水。

中國古代醫學將五行相結合,將心、肝、脾、肺、腎分別與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相對應,形成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學說,從而根據五行的相互關系確立了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見圖1-2)。所謂互長,就是壹條線可以促進和推動另壹條線;相反,壹條線可以促進和推動另壹條線。

《黃帝內經蘇文》五臟生成篇寫道,五臟各司其職,相互影響:“心之脈合也榮,其主腎也;肺與皮之合也榮,其主心也;肝臟和肌腱的結合,它輝煌的爪子,和它的主肺;脾肉結合,其榮唇,其主肝;腎與骨之合也榮,其主脾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心對應脈,其榮表現於面色,腎水能制約心火;肺對應皮膚,其光彩表現在毛發上,心火制約肺金;肝對應筋,其輝煌表現在爪釘,肺金制約肝木;脾對應肌肉,其榮表現於唇,肝木制約脾土;腎對應骨,其榮表現於發,脾制約腎水。

同時五行從觀察自然現象入手,結合各個季節的特點,春季適合養肝;夏季主火需要護心;長夏為主土;秋主金,宜養肺;冬主水,斂腎。這就是中醫提倡四季養生、天人合壹的原因。

五臟與六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相互影響。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臟腑與相應的臟腑之間的關系概括為表裏關系。簡單來說,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腎與膀胱,肝與膽,脾與胃。

此外,五臟還對應五味、五色、五官、五身、五花、五誌、五氣。詳情見表1。

以上,對於五臟,在理論上做了簡單的說明,具體內容會在後面的部分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