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關於莫高窟的信息~ ~

關於莫高窟的信息~ ~

莫高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佛像聞名。始建於先秦十六國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有洞穴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到了近代,藏經洞被發現,藏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出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敦煌學學科。然而,到了近代,莫高窟被騙被盜,大量文物流失,其寶藏受損嚴重。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壹。

進化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鳴沙山東麓的懸崖上,在黨泉河前朝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穴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高達五層。它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碑》記載,366年,秦朝開國前二年,僧人經過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萬佛,遂在巖壁上開鑿第壹窟。此後,禪師法亮等人繼續在此建窟修行,稱為“沙漠石窟”,意為“沙漠中的高處”。後人改稱“莫高窟”,是因為常見“漠”和“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統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興盛起來,武則天的洞窟就有壹千多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雕刻活動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漸衰落,僅重修前朝洞窟,鮮有新建築。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漸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人們才再次關註。在現代,人們通常稱之為“千佛洞”。

莫高窟從北魏到元代共有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僧人在此從事宗教活動。有487個洞穴,都有壁畫或雕像。北區共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有壁畫或塑像,其余都是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後安葬的地方,有土炕、竈炕、煙道、龕、臺燈等生活設施。兩區492個洞窟有壁畫和造像,其中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唐宋木飛檐5件,蓮花柱、地磚數千件。

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以壁畫為主,造像為輔,集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大型石窟寺。其石窟主要有禪宗石窟、中央寶塔石窟、宮殿石窟、中央佛壇石窟、四壁三龕石窟、大象石窟、涅槃石窟等。洞穴的大小變化很大,最大的洞穴16達到268平方米,最小的洞穴37不到壹英尺高。石窟外原有的木神廟,由回廊和棧道相連,但很多已經不存在了。

莫高窟的壁畫繪在洞窟的墻壁、屋頂和神龕上,內容深刻,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變化、神仙、資助人、裝飾圖案等七個主題。此外,還有許多繪畫表現了當時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爭、建築、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明麗瑰麗,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中國五代以前的畫大多已經失傳。莫高窟的壁畫為研究中國美術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圖像和圖案。據計算,這些壁畫如果按2米的高度排列,可以排列長達25公裏。

莫高窟所在的懸崖土質松軟,不適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了四尊巨佛是石胎做的以外,其他都是木骨做的。雕像都是佛教的神靈和佛教徒,有單人畫像和集體畫像等多種組合。群像壹般以佛為中心,兩邊站著弟子和菩薩,從3到11不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良塑。這些雕像精美、生動、富有想象力、造詣很高,與壁畫相得益彰。

它是壹個九層樓高的天篷,又名“北象”,在崖洞中間,與崖頂同高,雄偉壯觀。它的木結構是土紅色的,屋檐很高,輪廓錯落有致,屋檐隨風而響。其間有壹尊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繪有石胎和泥塑。是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中國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大上小,平面呈方形。樓外有兩個通道,不僅可以用來觀看附近的大佛,還可以作為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源。這個洞的屋檐在唐文德元年(888)之前就有了,當時是五層。北宋幹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重修,改為四層。1935年再次改建,形成了現在的9層模型。

在莫高窟的壁畫上,美麗的飛天隨處可見——敦煌的城市雕塑也是壹個彈著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天妃是侍奉佛陀和因陀羅的神,能歌善舞。墻上,在茫茫宇宙中飛翔,有的捧著荷花的蓓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像流星壹樣;有的穿過高樓,就像遊龍壹樣;其他人隨風翻滾,無憂無慮。畫家以其獨特的曲折的長線和和諧的意趣,給人們呈現了壹個美麗空靈的想象世界。

絢爛的色彩,飛揚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畫家對理想天國充滿激情和情感的描繪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中馳騁馳騁的不竭激情。也許正是這種激情孕育了壁畫中所標榜的想象力吧!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