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魏晉南北朝文化發展的背景是什麽?加油!加油!在線等待。。趕緊加個獎勵!!!!

魏晉南北朝文化發展的背景是什麽?加油!加油!在線等待。。趕緊加個獎勵!!!!

我自己下載的。

從東漢政權崩潰到南朝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這壹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社會矛盾尖銳復雜的時期,也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發展的時代,為文學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第壹,長期割據,政權更叠頻繁,社會動蕩是這壹時期最突出的特點。在過去的400年裏,它們大多處於分裂和動蕩的狀態。由於國家分裂,政權不穩,戰爭連年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其他社會階層也深受戰爭之苦。因此,描寫動蕩的現實,揭露社會黑暗,反映團結的願望成為這壹時期文學最有力的主題。

第二,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激烈,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對抗與融合是這壹時期的又壹特點。壹個來自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集團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消滅異己,與統治集團競爭,最後取而代之,這是這壹時期王朝更替的壹般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廢立雙方,宗室之間,往往為了統治的權利而展開了妳死我活的鬥爭。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經常殺人,甚至濫殺無辜。這樣,當時的社會統治處於極度恐怖的狀態,文人無所適從,容易受到指責,彌漫著壓抑,他們的文學表現也更加模糊曲折。從西晉滅亡到隋朝統壹,北方主要處於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他們與南方的漢族政權形成了長期的對峙。這種狀態壹方面加劇了民族矛盾和鬥爭,阻礙了北方經濟生產的發展,使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另壹方面,在長期的矛盾、鬥爭、磨合、相處過程中,也形成了民族大融合。這種民族的對抗、雜糅、交融也給文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北方文學少了婉約多了質樸,少了細膩多了粗獷,少了稚嫩多了蓬勃。

第三,貧士尖銳的矛盾和對知識分子的極度壓制是這壹時期的兩個外在特征。當時閘閥系統的腐朽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分賢愚,以血緣和門第決定地位,任用官員和人事。大部分宗族都過著貴族悠閑的生活,富裕尊貴,奢侈頹廢。而窮人則被拒之門外,即使他們有傑出的才能,也不被重用。他們很窮,被冷落,他們的心是荒涼的。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用文學來揭露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批判社會政治的黑暗,傾訴內心深處的憤懣。這些構成了這壹時期文學的重要主題。

第四,與長期的社會混戰和頻繁的政權更叠相對應,這壹時期的意識形態領域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代為適應封建大壹統帝國的需要而確立的文化統治思想。魏晉南北朝是繼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之後,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時代。這壹時期老莊思想最為盛行,並在此基礎上融合《周易》形成玄學。老莊崇尚“自然”,崇尚“無為”,追求“絕對自由”,為生活在高壓政策下的出租車人提供了精神支撐和理論依據。在整合《周易》、《老子》、《莊子》的基礎上,構建了壹種新的哲學——形而上學。玄學派的學者們思想傾向不同,但在“尊重存在”、“個體化”等命題的論證中,都對宇宙的生命和人類的思想進行了純粹的哲學思考,這是壹致的。於是,人們的理想思維大大提高了壹個層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許多作家,從世界觀、人生觀、情感心態到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審美情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們的影響。佛教、道教的傳入和傳播在社會上廣為流行,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廣泛影響。

稱整個魏晉南北朝為亂世,可能不為過。漢末的戰爭,三國之爭,西晉統壹後不久發生的“八王之亂”,西晉的滅亡和金朝的東移,隨之而來的北方十六國的混戰,南朝更叠帶來的鬥爭等等,三百多年來幾乎沒有多少太平。戰爭和分裂成為這壹時期的特征。戰爭死了很多人,加上饑荒,瘟疫,大規模遷徙,不知道死了多少人。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得到證實。”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曹操《豪李星》)。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不僅要適應戰爭,還要適應朝代的更替。壹個人分屬於兩個甚至三個朝代是很常見的。敏感的作家最容易在戰爭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命的脆弱、命運的不可預測、命運的無常和個人的無力感,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基調,作為對悲劇基調的補償,這種悲劇基調往往表現為大吃大喝、縱情聲色。這種悲劇性的基調是政治性的,因為文人的政治處境。很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鬥爭,被殺。如孔融、楊修、米芾、丁儀、嵇康、陸機和陸雲。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自然形成壹些相似的主題。這是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這些主題往往是以藥和酒為酵母引發的,藥和酒與這壹時期的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生死主題主要是感受生命短暫,死亡不可避免,思考如何對待生命,如何迎接死亡。《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中出現過許多悲嘆生死的詩句。如詩“生命不是石頭,怎麽能活得長久?“可以說是這類主題的直接來源。魏晉以後,生死主題越來越普遍。生與死是壹個哲學主題,如果結合生活的真實體驗,是可以寫得有血有肉的,比如“對酒吟,人生幾何,如朝露,去日本苦多了。”“有生必有死,早晚必有死。”“為什麽要逼死?”(陶《準挽歌》“春草驚秋風,秋風停春草長。再續前緣畢池廳,豎琴和樂器都是平而無脊的。自古人皆有死,只好忍氣吞聲。”(江淹《恨賦》)如果陷入純哲學的討論,就會很無聊,比如東晉玄言詩。人生態度只有四種:壹是提高生活質量,及時鼓勵成就;二是靠吃東西來增加壽命,求長生不老,這要靠醫學;三是增加生活密度,及時吃喝玩樂,這需要酒的幫助。第四種態度是陶淵明順應自然,不思生死的態度。從陶的詩歌來看,他不再是壹個感嘆生命短暫的小人物,而是有著超越生死的眼光,所以他的這類詩歌有了新的面貌。遊仙題材與生死題材密切相關,主要是幻想神仙世界,現在向往那個世界,希望長生。離騷和元佑開創了遊仙題材的先河,但主要是壹種政治寄托。魏晉以後,遊仙題材作為生死題材的補充,越來越有意義。如曹操的《息唱玲瓏柱》、曹植的《遊仙》、《登高無行》、《神仙篇》、張華的《遊仙詩》等,形成了遊仙系列。特別是郭璞的遊仙詩,使遊仙主題成為魏晉南北朝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主題。隱逸題材既有向往和歌頌隱逸生活的作品,也有吸引隱逸的詩歌和反對隱逸的詩歌,形成了這壹時期特殊的文學景觀。隱逸思想早在莊子時期就很強烈。楚辭中的《淮南山招隱士》和漢代張衡的《歸天府》可視為早期表現這類主題的作品。魏晉以後,出現了潘嶽的“隱逸賦”,陶淵明描寫隱逸生活、表達隱逸思想的作品達到了頂峰。在詩歌上,他被說成是“古今隱逸詩人的集大成者”。至於其他很多人的作品,有無數的地方可以表達他們的隱逸思想。隱逸題材的興起與魏晉以後文人隱逸風格的興盛和中希企業的興盛有直接關系,與戰爭的社會背景和玄學的影響有關。

在中國文學史上,魏晉南北朝是壹個醞釀新變的時期,許多新的文學現象正在孕育、萌芽、生長,顯示出新的生命力。壹股鮮活的、開拓性的、創造性的文學沖動,使文壇出現壹幕又壹幕,這就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魅力。總的來說,這種新變化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文學進入意識階段,文學創作趨向個性化;玄學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給文學創作帶來了新的因素;語言形式美的發現及其在文學中的應用。就風格的發展而言,五言詩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提升了詩人的人格,得到長足的發展並達到頂峰;壹種詩化散文即駢文的繁榮,成為這壹時期重要的文學現象。中國文學增加了壹種新的抒情風格,可以充分發揮中國語言的形式美;到了漢代,盛極壹時的大賦演變成了抒情小賦,駢文的興盛又加入了駢文的成分。駢文和駢文在梁陳時期達到頂峰。七言古詩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清新氣息刺激詩人嘗試新事物,加上其他因素,絕句在唐代盛行。此時小說已初具規模,奠定了中國小說的基礎,出現了壹批著名的誌怪小說和人物小說。醞釀這些新變,用了393年,雖然看起來有點長,但與漢代400年左右的文學收獲相比,不能不說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成就是可觀的。沒有這壹段時間的醞釀,就沒有唐詩的高潮,也就沒有唐代文學的全面繁榮。

“三曹”的詩歌創作及其成就

曹操的詩有二十多首,都是樂府詩。其中有些反映了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的疾苦,也反映了曹操作為壹個傑出政治家整頓國家、統壹疆土的胸懷和抱負。這些詩被後人稱為《後漢書》,因為它們反映了深刻的現實。曹操樂府詩的另壹部分表現了他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統壹天下的野心。這類詩慷慨,抒情氣息更濃。短歌就是其中的代表。遊仙詩也是曹操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面上看,這些詩是脫離實際的。而曹操在用樸實的語言和美好的想象反映現實的同時,又對士人朝不保夕的憂患意識有著曲折的反映。曹操的詩歌不僅對建安文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因其巨大的創造性而對後世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以古樂府詩寫時事的實踐,對後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從他的舊題新事樂府到杜甫的新題新事樂府,再到白居易等人發起的樂府運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脈相承的發展。另外,詩經之後,優秀的四言詩很少。曹操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抒情傳統,創作了壹些感人的篇章,使四言詩重新煥發光彩。

曹丕現存詩歌40首,主要分為三類:第壹類是宴飲詩,多描寫旅遊享樂之樂,對山水的塑造細致入微,用詞豐富,常有對偶,在中國山水詩發展史上有壹定地位。第二類是抒情作品。第三類是關於人的思鄉,離別,鄉愁。最著名的作品是《葛炎行》(1),這是壹首關於壹個女人在壹個不眠的秋夜思念久居故鄉的丈夫的詩,感人至深。《葛炎行》是我國第壹首成熟的七言律詩,對後世歌曲的發展影響很大。曹丕的新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個人感情的表達。他對人生痛苦感受的體驗是同時代其他詩人無法比擬的。第二,文人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和藝術風格的形成,這主要表現在語言的講究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曹丕善於選擇音韻和諧的清詞美句來表達自己細膩的感情。在藝術形式上,曹丕也勇於創新。他雖然只有四十多首詩,卻有三、四、五、六、七、雜言。其中長雜歌《塞上蒿》長75句,三至九字,縱橫開合能力極強。

曹植的創作分為前後兩期,壹期在建安二十五年前,壹期在建安二十五年後。早期的詩歌主要是歌頌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和浪漫,對未來充滿信心。《白馬》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首詩緊扣追求功勛的主旋律,表達了曹植以己之身報國的人生理想。曹植後期詩歌主要表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引起的悲憤。其內容可分為四類:第壹類是對自己和朋友受迫害的怨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白馬的王彪》。第二種用對女性的思考,對女性的拋棄,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浮萍》第三類是敘事詩。曹植以天下之心,繼黃初之後,反復訴諸詩賦。《雜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第四類是遊仙詩。曹誌冉在現實世界中處處碰壁,深感時光流逝,自己壹事無成,幻想從神仙世界中解脫出來。於是他寫了很多遊仙詩,比如《遊仙》這首詩所描繪的神仙境界,清澈高潔,實際上是詩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對遊仙壹直持否定態度,由此可見,曹植的遊仙詩其實是他對人生的憂慮,是他的憂患之言。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許多創新和發展。他的詩歌雖然脫胎於漢樂府,但也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詞的成果,並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曹植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其中《洛神賦》是著名的壹首。

三曹的詩歌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特色。首先,他們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以親身經歷和目睹現實,寫出了許多揭露戰爭罪惡、抨擊軍閥、同情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作品,被後人稱為“詩史”。其次,他們將學習漢樂府民歌的形式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創作了大量的樂府詩,使作品具有明顯的樂府民歌風味。第三,他們既表達了對悲慘現實的悲涼和悲涼,又表現了慷慨大度,形成了三草獨特的悲涼慷慨的藝術特色,被後人稱為“建安風格”。

“建安體”與“正史文學”的內涵及區別

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社會動蕩和民生疾苦,同時表現了統壹天下的理想和抱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壹傑出成就被稱為“建安體”和“魏晉體”。建安文風具有內容豐富、感情豐富的特點。建安時代的作家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註重作品的抒情性。此外,在戰爭年代,他們的思想感情往往慷慨激昂。還有建安詩那種清亮蒼勁的風格。建安的性格就是胸懷崇高的政治理想。正始是齊王曹芳(240-249)的封號,但習慣上說正始文學包括正始到西晉開國的文學。這壹時期文學的總體特征是1。總的來說,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和強烈的情感是作品的主旋律。在藝術上,開宗明義者將抨擊時政與抒憤結合起來,進壹步加強了五言詩的抒情性,使詩歌在藝術上更具文學性。在風格上,正始詩人開創了隱晦曲折、明朗深邃的風格,開創了將多首帶有隱喻的詩詞曲合成五首古詩的風格。

正始文學發生在魏晉之交,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雖然離建安文學只有壹二十年,但與建安文學相比,無論是作家的思想,還是作品的內容和風格,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建安文學中反映人民疾苦、追求政績的內容在正始文學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揭露黑暗恐怖的政治,哀嘆死亡之禍隨時會到來。建安文學中慷慨、拼搏的進取精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否定現實、遁世的消極反抗思想。正始文學中有濃厚的老莊思想色彩,這是建安文學所沒有的。正始詩的曲折,也有別於建安文學的明快雄渾的風格。雖然建安文學建成後在內容和風格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正始文學的基本傾向是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和反抗,因此在基本精神上與建安文學仍然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