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哪壹首詩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哪壹首詩

這不是詩,是陸遊寫的壹副對聯。

收錄在《警世賢文》之勤奮篇。

原文為:

有田不耕倉廩虛 有書不讀子孫愚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少壯不經勤學苦 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到經過才知難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壹句空

智慧源於勤奮 偉大出自平凡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少時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欲求生富貴 須下死功夫

譯文:

有田不去耕種,倉庫裏無儲備,當然空虛了。有書不去讀,子孫當然愚昧了。

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

如果少年時不知道早早地勤奮學習,恐怕到年老白頭時就後悔讀書太遲了。

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學問的人要耐下心來坐十年板凳,毫無怨言,文章卻寫得實在,沒有半句浮華的空話。

人的智慧是靠勤奮所得,只有勤讀書、多歷練,才能增長知識增長智慧。偉大的人都是由平凡的普通人變成的,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可以變得偉大。

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妳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壹生。

如果想得到榮華富貴,必須付出拼死的努力。

擴展資料

鑒賞: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壹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麽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鴻說:“壹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系說得明白。

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均是說“知”“行”的關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書到用時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