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 《念奴嬌·昆侖》詩詞原文、註解與賞析

*** 《念奴嬌·昆侖》詩詞原文、註解與賞析

*** 《念奴嬌·昆侖》詩詞原文、註解與賞析

(壹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壹截遺歐,壹截贈美,壹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作者自註

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裏借用壹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壹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又註:“昆侖各脈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並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

題解

“念奴嬌”為借用唐玄宗天寶年間著名歌女念奴之名而命名。因宋代蘇軾曾用此牌填成《赤壁懷古》,開篇有“大江東去”句,故此牌又名“大江東去”。此外還有“酹江月”(仍為蘇軾詞語)、“壺中天”、“古梅曲”、“百字令”、“百字謠”、“湘月”諸名。雙調,100字,前後闋各十句,四仄韻。詞題“昆侖”,取於山名。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的蔥嶺,沿新疆、西藏邊界向東延伸,青海、甘肅、四川的許多山皆為其支脈(支脈又分北支、南支、中支),山脈全長2500公裏。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23米。七律《長征》與本詞“作者自註”言及之“岷山”,即昆侖支脈之壹。本詞作於1935年10月長征勝利日。壹個月中, *** 創作詩詞多達四首,充分顯示了創作爆發期的詩情煥然。此應歸之於勝利者的精神解放。裁截昆侖,為對大自然的改造;實寓對社會、對世界的改造。作者自註謂:“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壹句,‘壹截留中國’,改為‘壹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註釋

[橫空出世]極言昆侖山之高峻巨大。

[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北宋張元《雪》中詩句“戰退(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易二字,玉龍活了。三百萬,非實指,極言其多。

[人或為魚鱉]語本《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

意謂若非大禹治水,洪水為害,人淹水中,如魚如鱉。

[倚天抽寶劍]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李白《臨江王節士歌》:“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為其所本。

[遺]饋贈。音wèi。

[還東國]首次發表作“留中國”。1963年版《 *** 詩詞》本改為“還東國”,以指日本?。

品評

*** 自註謂,本篇的“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如何從對昆侖的描繪中揭示出這壹主題,為鑒賞本章關鍵。

上闋,用擬人及象征手法描繪昆侖山的高峻酷寒,評說其歷史功罪。“橫空”三句,起筆突兀,直寫昆侖山之“大”(橫空)、之“高”(出世)、之綿延高聳(莽);又轉而站在昆侖山的立場上,俯視人寰,閱盡興衰之變。定法獨特,得力於詩人想象豐富。“飛起”三句,則重點描繪昆侖山的多雪奇寒。前人寫雪,比如“玉龍”,且是“戰罷(退)”的玉龍; *** 改為“飛起”的玉龍,將周天攪渾,造成大雪。這是化靜為動,倍添精神。詩人曾自註:“昆侖各脈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並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按詩人之說,為基於“水患”而言之;殊不知雪山無雪,消溶無滴,豈非天地萬物大害?故讀詞暢懷,又不必拘於詩人之自註也明。接下來“夏日”三句,寫昆侖夏日水患。“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為災難極狀、普遍狀。這曲折反映了帝國主義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無法逃脫的命運。“反帝”主題,在此微露端倪!“千秋”二句,提出壹個千秋百代誰也未曾觸及的問題:昆侖功罪。“功罪”壹詞,反義聯合,此處偏於“罪”。借“評說”昆侖之功罪,詩人申說的是壹種“評說權”轉移的問題。中國 *** 人、中國無產階級、中國紅軍的領袖要“評說”昆侖功罪了,這又是與帝國主義世界的強權政治、民族侵略(如日本侵略中國)相對立的。進壹步側面揭示“反帝”主題。

下闋,以聯想為支撐點,抒發改造昆侖(也是中國)、造福人類的理想。這個理想,因為歸結於“太平世界”、“寰球”同壹“涼熱”,而有***產主義傾向。***產主義若立,則帝國主義必破,全詩之反帝主題趨於鮮明。

“而今我謂昆侖”三句,承上闋“評說”而來,用兩個“不要”,表達重整山河、改造世界的決心。“而今”與“千秋”對照,“我謂昆侖”與“誰人評說”對照,詩人形象漸趨清晰高大。“安得”以下五句,皆詩人動作:抽劍、截山、分贈,可謂前無古人。其形象之高、力量之大、氣度之宏,中外古今無可比擬者。行筆至此, *** 藝術地塑造了壹個理想化的“我”。這是個大“我”,是詩化的“我”,只在精神上與 *** 壹致。“太平世界,寰球同此涼熱”,其***產主義精神,不言已明。

上闋實寫,下闋虛寫,由實而虛,上下連貫,皆以浪漫詩情串接之。大“我”形象的塑造,是有階段性的,可以印證 *** 的人生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