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初建於唐中和年間(881—884)。據明萬歷《湖州府誌》載:“唐中和間,如訥禪師辭師出行,師命之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詢其名,父老曰:‘道場山,故多虎’。訥策筇直上,坐盤石,虎伏其側,三宿無傷,結庵居之,名其處曰‘伏虎巖’。”“後起廊廡、佛殿、塑千羅漢於中。”道場山護聖萬壽禪寺始建。這段記載,最早見於宋嘉泰《吳興誌》。它夾雜了神話傳說,但不能排斥當年道場山山高林密,時有虎豹出沒。清同治《湖州府誌》記載擯棄了神話傳說內容:“昔(如)訥和尚辭師出巡禮,師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遂留。後建寺,山頂有塔,下有笑月亭、愛山亭。其陽有伏虎巖(如訥遺跡),有瑤席池,有仰高、宜晚、望湖三亭,其下有歸雲等庵,頗幽勝。”且不管這些記載裏神話傳說的部分,萬壽寺最早為僧人勸募所建,則是可以肯定的。五代吳越時錢王鏐題額為“吳興正真禪院”。宋元豐三年(1080)知州事陳侗奏改賜“護聖萬壽禪寺”。宋嘉泰間(1201—1204)曾改“妙覺寺”。南宋寧宗(1195—1224)禦定全國禪寺最高等級為“五山十剎”,萬壽禪寺名列十剎第二。日本有不少僧人慕名而來。淳祐九年(1249),法燈圓明師心地覺新來華,到萬壽寺向荊叟、如玨求法,六年後歸國,後成為日本伊紀由良鷲峰興國寺的開山祖師,並接受龜山、後宇兩代天皇的皈依。元大德十壹年(1307),日僧雪村友梅到道場山萬壽禪寺,從叔平隆求法,與雪村同行的還有敬叟簡、佛德大通禪師愚中周等人。元末,萬壽寺毀於兵燹。正印和尚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據清鹹豐《烏程縣誌》載:重建後的萬壽寺,建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作庫樓、香積櫥、青山堂、梅檀林、蒙堂、選僧堂”等,“壯麗有加於昔”(清同治《湖州府誌》),以後又增建了觀音殿,可以想見昔日規模之大。明洪武三年(1370)又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或二十七年(1847),萬壽寺發生壹次大火,“江南十剎”之壹的萬壽寺毀於壹旦。光緒三年(1877),慈禧太後下詔重建,命法磬和尚攜帶《龍藏寶經》南下至道場山任方丈。法磬在廢墟上籌建,費時30年,終於“益宏寺宇,敞歡結筵”,道場山再次成為佛教聖地。這段歷史,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萬壽寺主詩法磐上人所繪之《湖州道場山圖》及圖上下兩端附有的宣統元年(1909)沈毓麟的題記、烏程勛臣盧廷燮的詩及方鼎明書寫的上人七絕二首記載得頗為詳細。現圖及題記等尚存碑刻拓片。 萬壽寺原有水池三口,壹曰瑤席池,壹曰放生池,壹曰八功德池。三池池水清亮、久旱不枯。其中瑤席池名聲最大,北宋著名文學蘇東坡《遊道場山何山詩》有“屋底清池照瑤席”句,瑤席池即據此詩意命名。誌載“有屋三楹,臨池水上”,即指萬壽寺。池邊竹柏交錯,濃蔭可整日覆蓋水面,前有人“泓波竹香花氣晚”詩句稱之。瑤席池尚存,並已作疏浚整理,但屋舍竹影已非當年景象。放生池水面寬闊,清澈見底,尚存,並已個葺。二池為道場山萬壽寺增色不少。 據明崇禎、清光緒《烏程縣誌》、清同治《湖州府誌》及光緒末年萬壽寺主持法磬所繪《湖州道場山圖》題記,萬壽寺旁原有歸雲庵,唐代詩人閻士和曾隱居在道場山南麓,僧皎然有《懷閻士和詩》,有句雲:“空見歸雲兩三片”,後建庵命名為“歸雲”。明代湖州推官謝綮猘《募修歸雲庵疏》雲:“歸雲庵者,道場之別麓,遊覽之勝區,孫太初(壹元)蔔其旁而築室,鄭繼之題其堂曰‘掛瓢’”。孫壹元歿後,庵漸頹圮,萬歷中募修,清道光中隨萬壽寺壹起毀於火後無修復。 十年動亂中,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壞,劫余之500余卷藏經,轉入南潯嘉業藏書樓保存。1984年開始重建,劫余的觀音殿,業已加以整飾,蘇州靈巖山寺贈送的三尊木雕佛像,於1985年3月入寺供奉,1997年,千手觀音塑成。大雄寶殿,也於1996年重建。五代吳越時錢王繆題額為“正真禪院”,宋元豐三年(1080)知州事陳侗奏改題“護聖萬壽禪寺”,宋嘉泰間(1201—1204)改“妙覺寺”,元末毀於兵火。僧正印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重建後的萬壽年,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有庫樓、香積廚、青山堂、榭梅櫚林、蒙堂、選僧堂等,後又增建觀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十七年毀於火,光緒二年僧法磬春詔攜《龍藏寶經》於廢墟上重建,歷時30年,於光緒末年重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佛像、石刻等遭毀損,1975年由道場公社拆毀大雄寶殿、用天建造學校等,僅存觀音殿、千佛壁、放生池和瑤席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