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對他人的擔憂卻不被理解古詩

對他人的擔憂卻不被理解古詩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下臨長江。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到。

4、廣陵:即江蘇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

6、西辭:向西告別。因為孟浩然要去的揚州,在黃鶴樓的東邊,故稱向西告別。

7、煙花:形容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景物。

8、盡:消失。

9、唯見:只見。

10、天際:天邊。

譯詩

我的老朋友就要辭別黃鶴樓,

在繁花盛開的三月去遊揚州。

壹片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

眼前只剩下長江向天際奔流。

主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壹首著名的送別詩。這首詩寫的是李白為朋友孟浩然送別時的動人情景,通過刻劃眼前景物,抒發了對孟浩然真摯的情意。

賞析

此詩作於開元年間,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寫作者於黃鶴樓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東遊,先設想三月煙花,江南春早,故人啟程,繼寫孤帆影遠,友人已去,江水自流。壹幅"大寫意畫"展現在眼前,別離之情,也就不寫自露。

李白壹生交遊最廣,孟浩然長他12歲,忘年友情,誠摯篤厚。李白在《贈孟浩然》壹詩中,深情大呼:“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盛贊孟浩然棄軒冕冠服,臥雲泉山林的高風亮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奔放瀟灑,充滿畫意詩情。

“故人西辭黃鶴樓”,黃鶴樓,天下勝景,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西邊的黃鶴磯上。相傳黃鶴樓是仙人乘鶴飛升之處,是當時騷人墨客流連聚會之地。崔顥著名的題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為黃鶴樓增添了情深思遠的人文景色。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用清麗明快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因為此人,乃“風流天下聞”的當代名流孟浩然;此時,乃大唐開元盛世,繡戶珠簾,百業興旺,繁榮而又太平,千古難逢;此景,又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爭艷;所去之地“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從黃鶴樓到揚州古城,大江上下,該有多少看不盡的風光,這壹切都是那樣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開頭這兩句看似平淡的敘事,包含了李白多麽豐富的內心世界呀。而此時,他又有多少話想對孟浩然傾述呀。雖依依惜別,卻沒有壹絲感傷的情調,完全擺脫了壹般的寫法。

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孤帆遠影碧空盡”,目送航船遠去,孤帆漸淡,消隱在天水壹色的藍天碧水之間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極目遠送,更顯友誼深長;孤帆淡去,反襯深情更濃。此刻,畫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無物了。可是,恰恰是這片空白中,為詩人的思緒馳騁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詩人駐足良久,不忍離去時的所見。面對悠遠無盡的江水,面對水天壹色的遠方,詩人似乎要把自己的壹片情意托付江水,這滔滔江水之中,那遠去的江帆之中,滿溢著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無限的眷戀,讓人感到壹種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悠遠境界。也許他在想:老朋友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他孤零零壹個人,旅途中是否寂寞?但願他壹帆風順,路上平安!這向著遙遠的天邊流去的滾滾江水,也正象征著他們的友情;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而他們之間的情意也是說不完的。

這首詩表達了多麽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鳴。正所謂“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李白的詩,意境開闊,如來天外;李白的詩,感情奔放,直薄雲霄。這首送別詩,寫景,大處落墨,籠天地於筆端;寫情,豪情滿紙,隨江水而奔騰。詩意飛動,自然流走,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風格。

渭城朝雨裛輕塵[1],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

賞析

安西,安西都護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庫車縣。

本詩為贈別而作,後由樂人譜曲.其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作為送別曲,流傳很廣。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別。歷代留下來的贈別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計。南朝江淹專門寫了壹篇《別賦》,賦的壹開頭就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送別曲也很多,漢橫吹曲有《折楊柳》、《小折楊柳》,相和大曲有《折楊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節折楊柳》等。

詩開頭“渭城”壹語點出詩人餞別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壹個所在,是餞別的具體地點。並說這是壹個春天的早晨,天下了壹陣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為春雨,這種寫法叫做互文見義。這可以使語言更精煉。

寫離情別緒。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往往成為有情之物。代人傷心,為人垂淚。本詩寫春朝兩,下“襄輕塵”三字,表明兩不大,只是沾濕了地皮。接著又說,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這裏描繪的是壹個空氣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種寫法。似與“送行”的氣氛不十分諧調。然而。詩人心甲已先裝著壹個“別”字。雖有良辰勝景。也無心流連。別意正是以潛意識的形式籠罩景物、環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觀情感在壹篇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

其中的關鍵詞語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漢代長安城東郊有壹條河叫灞水,河上有壹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壹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意。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結果。因此,作為文化標誌的壹事壹物寫入詩中,就使詩具有十分豐厚的情感意蘊。“柳色新”三字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寫時令節候,也是離情別緒的心理映現。“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後二句的關節。

後二句直接寫離別之情,全部感情都傾註在壹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於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卻壹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於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這壹斟壹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壹杯酒”壹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兩人對飲,壹杯又壹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壹杯。這類常情寫在此處,讀來特別樸實深厚,緊相呼應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這杯酒具有極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壹片心腸。唐代由於國力強盛,對外的交流往來也空前頻繁,因此經常有人“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出陽關向西,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將出陽關的入,內心無限淒涼。前來送客的親友自然也懷有同樣的心情。本詩中的元二的心情,當不勝故國他分之感。此時的故人之情,較之尋常情況下,彌足珍貴。“西出陽關無故人”壹句,可謂筆力千鈞。

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註雲:“第四聲,‘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內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