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十年春”的詳細介紹:
壹、《曹劌論戰》的全文點此查看《曹劌論戰》的詳細內容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
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必以情。”對曰:
“忠之屬也。可以壹戰。
戰則請從。”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
“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
“未可。”下視其轍,
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
勇氣也。壹鼓作氣,
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
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
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左丘明其他詩詞
《曹劌論戰》、《蹇叔哭師》、《燭之武退秦師》、《鄭伯克段於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周鄭交質》。三、譯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壹戰。戰則請從。”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位當權者自會謀劃,妳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麽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壹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壹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壹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不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妳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壹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壹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壹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壹同去。”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魯莊公和他***坐壹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戰勝齊軍後,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壹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四、註解
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年)。
曹劌: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坐壹輛戰車。之,指曹劌。
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敗績:軍隊潰敗。
馳:驅車追趕。
轍:車輪碾出的痕跡。
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遂:於是,就。
逐:追趕,這裏指追擊。
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克,戰勝。
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壹鼓作氣:第壹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裏指士氣旺盛。
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伏:埋伏。
靡:倒下。
五、賞析
此文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壹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第壹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這壹段可分兩層。
第壹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壹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壹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壹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後壹條。面對齊國的進犯,曹劌是主動請求晉見莊公的,作者記了他與“鄉人”的壹番對話。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後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後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寫兩軍交戰的實況,這壹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采取了後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壹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
壹是論述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壹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於化劣勢為優勢。
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並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於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最後用補敘筆法寫戰役之後由曹劌論證戰術的選擇和克敵制勝的原因。這部分實際是全文的重點,它展示了曹劌作戰指揮智勇雙全的特點。這段文字是從道理上對第二段戰事實況的分析和論述。
《曹劌論戰》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它著重說明了戰略防禦的基本原則,正確掌握這些原則即可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
六、背景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曹劌論戰》記載公元前684年,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本文重點寫曹劌“論戰”,而非戰爭的經過,展示了曹劌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
相同朝代的詩歌
《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吳子使劄來聘》、《虞師晉師滅夏陽》、《鄭伯克段於鄢》、《曾參烹彘》、《智子疑鄰》、《師曠撞晉平公》、《濫竽充數》。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曹劌論戰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