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的主旨或者說主題,就是思念家鄉,簡言之即“思鄉”或“懷鄉”。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遊子客居洛城聽到“折柳曲”的描寫,來表達了“何人不起故園情”的主旨。可以說,最後壹句的“何人不起故園情”是點明主旨的點睛之筆。
李白的那首被稱為“美得令人窒息”的七絕詩——《春夜洛城聞笛》,被選入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
“思鄉”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主題之壹,當他擡頭看到月亮,馬上就“低頭思故鄉”;而當聽到“折柳”的音樂時,又會立馬升起了“故園情”。那麽,李白為什麽動不動就想家呢?難道是“為賦新詩強說愁”嗎?絕對不是的,李白的詩之所以能夠登上藝術頂峰,就在於他所抒發的情感是真摯動人的,絕不是虛情假意的。
李白詩歌中突出的“思鄉”主題,來自他的長期遊歷生涯。李白從15歲起就離家出遊,此後壹直漂泊在外,年紀輕輕就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少小離家,老大也未回,“家鄉”壹直是他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情結。他從老家四川遊起,然後經過洞庭、廬山,進入金陵(今南京)、揚州,再往山東,後又到達唐朝的東都洛陽,在洛陽寫下了這首美得令人窒息的七絕詩,題為《春夜洛城聞笛》。
那麽,李白為什麽這麽熱衷於周遊天下呢?古人看重“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那時有才學的人都喜歡遊歷、遊學。李白出遊也是為了多交朋友,拜見名流,希望得到引薦,壹舉登上高位。然而,李白遊遍了大半個中國,卻壹事無成。這不免讓他更加懷念起家鄉。於是,當他在洛陽的夜晚,聽到笛聲時,就不禁思念起家鄉。
這是壹首七絕詩,壹***四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四句詩可以分為寫景與抒情兩個部分來理解。“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主要是寫景。在春季的壹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在舉目無親的洛陽城裏,詩人聽到了城裏人家飛出的悠揚的笛聲,這美妙的樂音,隨著春風傳遍了洛陽城。詩人描繪的畫面似乎虛無縹緲,“誰家”傳出的不知道,“暗飛聲”也是看不到的,無月的夜晚是黑暗的,在暗夜裏飄蕩著的笛聲,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我們的眼前分明閃現出壹個居家而悠閑的音樂演奏者,居家演奏的人讓客居他鄉的人頓生思鄉之情,這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了下面兩句的抒情名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在這靜靜的黑夜裏,忽然聽到動人心魄的折柳曲,誰能不為此勾起懷念故鄉的情思啊!
“折柳”古代詩歌中經常使用的意象。古人在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的風俗。當遊子離開家鄉、踏上征途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折下壹條柳枝送給他,來表達挽留、不舍之意。“柳樹”的“柳”與“留下來”的“留”諧音,因此,在送別之際“折柳相送”,就暗含了“留下來”的意思。因此,“折柳”這個意象就有了惜別懷遠之意。李白詩中的“折柳”是指古曲《折楊柳》,其內容多抒發離情別緒。流落異鄉的浪子原本就思念家園,何況又是在寂寞的深夜裏聽到這傷離別的曲調,自然更是增添了懷鄉情愁。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李白描寫懷鄉情切的名句,後人也常用這兩句詩來形容思念故園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