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為文學體裁
詩:又稱詩歌,是壹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壹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詞是壹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壹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又稱詩余,是詩的壹種)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壹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壹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壹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小令是詞調體式之壹,指篇幅短小的詞,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內的短詞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等,但詞中稱“令”的,並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
(小令是散曲的壹種,等於壹首單調的詞。套數:由兩個以上的同壹宮調的曲子按照壹定規則連綴起來的套曲。原是民間的小調,元時宋詞漸漸雕零,伶人多向民間小調尋求突破。)
音樂方面,曲令還有花兒曲令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