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屈原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覽冀洲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這首《九歌?雲中君》是屈原九歌系列中除去《禮魂》之外最短的壹篇。看標題我們就知道這首歌所歌頌的神是雲中君。雲中君何許人物是也?壹是字面意思的雲神;第二種說法是指雨神,古人認為雨的降落跟雲有關,所以雲中君也被看作降雨之神;還有壹種說法是月神,為什麽這麽說呢?屈原《九歌》中有《東皇太壹》這壹篇,東皇太壹是日神,與之對應的《雲中君》自然應該是月神,日與月,陽與陰,中國古人註重陰陽平衡,故有這種說法。當然,我個人不認同第三種說法。因為“與日月兮齊光”這句很明顯是指雲的。 屈原寫九歌是因為古時民間祭祀需要。巫師們做祭祀活動時要唱歌,追求美好事物的浪漫詩人屈原覺得原先民間所流傳的祭祀歌不合心意,故自做歌以代之。屈原做完此歌,就需要有人來唱。那麽這首《雲中君》中,哪部分是由巫師唱出?哪部分是由雲中君的扮演者唱出呢?? 首先看這首詩歌的結構:很明顯最後句“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是由巫師唱出,表達了他對雲神離去的不舍與思念,此情入骨,勞心忡忡。那麽前面六句該怎麽看?我剛讀這首詩歌時,覺得前六句都由“雲中君”唱出也不失合理。雲中君沐浴更衣,起身跳舞,身發神光,聽聞民間百姓的祈求後從壽宮中離開,興雲降雨後又急速離開,盡顯神性。而網上的官方說法是這首詩歌分為三部分:“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為壹部分,這部分寫祭司沐浴更衣,迎接雲神。“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為第二部分,這部分寫雲神聽聞民眾祈求,降臨人間。“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洲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最後壹部分則是雲中君顯神力後離去,而思慕雲神的祭司長長嘆息,平添愁緒。我的的看法是,如若前面六句都有雲中君的扮演者唱,那麽雲中君的形象會更深入人心些。若是分為三部分,那麽祭司的感情則相當充沛。各有各的好處。 在《山鬼》裏,扮演山鬼的女祭司身披薜荔,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姿態婀娜。她這樣精心打扮,只是為了能見山鬼女神壹面。最後見不到山鬼的女祭司抱怨她沒有如約到來。這樣的女祭祀非常可愛,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她懷有對神明的尊敬之心。所以,《雲中君》裏的前兩句,“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若是祭司的行為也相當貼切。 蘭湯時指洗澡用的倒有香料的熱水。祭司洗完蘭湯澡後身上充滿了芳草的幽香氣息,之後穿上華麗的衣服如花朵壹樣美麗。“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跳完舞後靈性依然附身,渾身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網上雖然說這句是由祭司所唱,但我覺得這句詩還是更符合雲中君的形象。我想象雲中君坐在龍坐上,他身發皎潔的亮光,這光與日月般光亮閃耀,及其威嚴。“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我(雲中君)坐在壽宮裏,身發光芒。聽到人類的呼喚後我姑且乘車插著旌旗的龍車,遨遊人間壹趟。“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雲神已經降臨,但他又迅速地飛回雲中去了。神靈降臨人間,給人間帶來雨露後,他又如雷鋒壹樣,迅速地離開,生怕被人知道。 “覽冀洲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是我在這首詩歌中最喜歡的壹句詩。冀州指的是九州,四海指全國各地,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稱四海。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行盡九州四海”,聽來寬廣無比,甚是為我國國土面積之大而驕傲。而雲中君,他的足跡不僅遍布九州四海,除此之外,他還能望盡更遠的地方。古人並不同於我們處於科技這麽發達的年代,想去哪兒坐飛機就可到。所以,在古人的世界裏,有更多的未解之謎。他們更心往神馳於不可觸及的遠方,將自己的思慕之心寄予神明之上,故誕生了“牛郎織女”,“嫦娥”這些美好的神話人物。“雲中君”就是這樣的人物,他跟雲壹樣飄乎回環,變幻莫測。他還會“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般變個黑臉。之後,雲積成雨,雨降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