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受找到恰當簡明的表達意象,這是意象派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在壹個地鐵車站》包含兩個復疊對比的意象:人群中隱現的面孔與黑樹幹上的花瓣。從語言結構上看,兩行詩間沒有明確的語法關系,我們只有通過閱讀的想象,才能復現詩中故意抽去的譬喻性的聯系環節:象或猶如。全寫出的詩應為:‘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壹般顯現’,就象或猶如‘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明確了這兩行詩的比喻關系,我們才能進壹步地展開閱讀。
從閱讀的感受層次上看,詩中意象的質感性很強。第壹行描述詩人的具體經驗:黑壓壓的人群中,時時閃現出幾個“美麗的面孔,令人感受壹新。第二行進而隱喻,瞥見人群中清新美麗的面孔,猶如看到‘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黑壓壓黯然無神的人群與其中閃現的幾張神采煥發、充滿生氣的面孔,都是具體可感的,視覺形象非常鮮明.第二行更加突出意象在色彩上的對比,‘濕漉漉的黑色枝條。與鮮艷的‘花瓣。從意象的情感暗示來看,人群與濕黑的枝條,都令人感到冷漠、壓抑,而閃現的美麗臉孔與花瓣,
又使人突然眼前壹亮,有壹種爽朗清新的感覺。《在壹個地鐵車站》的意象鮮明簡練,具體可感,堪稱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
龐德主張,鮮明幹脆的意象,猶如壹個輻射的核心或旋渦,壓縮於其中的多重意義不斷地由此擴展出來。《在壹個地鐵車站》中的意象,就有廣闊的輻射意義。從表層意義上看,它表現了詩人看到人群中“美麗的面孔’的壹剎那間突發的清新感。如果深入到其象征意義,就比較復雜了。關於這首小詩,批評家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詩中表現的是龐德體驗到的現代生活的腐敗,但世界還沒有徹底墮落,美有時還會出現。還有人的理解更為具體,從地鐵車站湧出人們,剛剛下班或才去上班的,他們面帶疲憊,黯然無光。
物質的勞役已吞噬了他們的生機,雖生猶死,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造成的異化.僅有的幾張‘美麗的面孔’,象征著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但已幸存不多了。作者旨在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根據我們的閱讀經驗,這些解釋都是可以成立的,當然,讀者還可以做其它解釋,詩無達詁,關鍵是要求解釋自身的有效性。
《在壹個地鐵車站》暗示出多種解釋的可能性,這本身已說明它意蘊豐富,意象的輻射件強,符合意象派的詩學主張,不愧為意象派的代表作。(周寧)
龐德這兩行詩像兩條鐵軌,從時間的幽深隧道裏延伸出來,帶著那個時代濕漉漉的歷史跡痕和斑駁言詞,流傳至今。並且出現了近20種的譯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