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李白的《俠客行》寫得是誰的故事?

李白的《俠客行》寫得是誰的故事?

李白的《俠客行》寫得是趙地俠客的故事。

『原文』

《俠客行》

作者: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譯文』

燕趙的俠士,頭上系著俠士的武纓,腰佩吳越閃亮的彎刀。

騎著銀鞍白馬,在大街上馳騁就像天上的流星壹樣迅疾。

他們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壹人,千裏之行,無人可擋。

他們大事做成後,拂袖而去將功勞和美名隱藏起來。

想當年,侯嬴、朱亥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

與朱亥、侯贏壹同大口吃肉,大碗飲酒。

幾杯熱酒下肚,便慷慨許諾,願為知己兩肋插刀,壹諾重於泰山。

酒後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感動蒼天,可貫長虹。

朱亥為信陵君救趙,揮起了金椎,使趙都邯鄲上下,都為之震驚。

二位壯士的豪舉,千秋之後仍然在大梁城傳為美談。

他們縱然死去而俠骨猶香,不愧為壹世英豪。

誰能像揚雄壹樣,在書閣裏研究《太玄經》到老,而壹輩子無所作為呢?

『註釋』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壹樣明亮。

颯沓:迅疾的樣子。

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壹,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壹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

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三杯”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

烜赫:形容聲名盛大。大梁城:魏國都城,今河南開封。

太玄經:西漢揚雄的壹部哲學著作。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遊齊州時。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幹壹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這任俠意識為尚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全詩賞析』

《俠客行》這首古風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李白在詩中是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

前八句描繪趙地俠客的形象與行為。詩人李白以誇張的筆墨,從遊俠的服飾開始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仿佛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俠客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了。“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亂發突鬢,身佩彎刀,白馬銀鞍,揚鞭疾騁,這是壹幅粗獷英武的俠客肖像畫。“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用《莊子》典故,誇劍之鋒利,詩未言殺何等樣人,不過所謂俠客,總是殺不義之人,為人報仇之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俠客解人之難不求回報的節操。這幾句高度概括了俠客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的高尚人格。

在渲染俠客精神後,“閑過”兩句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將俠客與戰國時期信陵君這樣的“明主”聯系起來。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壹”的政治抱負。

接著十二句寫信陵君救趙用兩位俠客的故事。寫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兩位俠客為信陵君的大義和感情所感動,意氣慷慨激昂如白虹貫日,許下比五嶽還重的諾言。贊揚朱亥揮錘擊殺晉鄙而震驚趙國,雖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聲名,俠骨傳香,不愧為當世英雄。

詩人不僅在熱烈地頌唱侯嬴和朱亥“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末二句以揚雄反襯俠客精神的崇高和偉大。

李白《俠客行》壹詩雖在禮贊俠客精神,但由於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此詩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豪情壯誌在詩中表現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