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中屈原與漁夫的第壹次對話揭示出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第二次對話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寧願葬身魚腹,也不同流合汙茍且偷生。蘊含著作者抒發矢誌不渝的信念。
原文: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白話譯文: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壹面走,壹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壹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麽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壹人清白;眾人都沈醉,只有我壹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是不受外界事物束縛的,而是能夠隨著世俗的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麽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沈醉,為什麽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麽要懷抱美玉壹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壹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壹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擴展資料:
《屈原列傳》節選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是壹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這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
《屈原列傳》以記敘屈原生平事跡為主,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熱烈歌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嚴厲地譴責了楚懷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陰險。本文所記敘的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壹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代表作有《史記》、《報任少卿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