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文言文活板翻譯

文言文活板翻譯

文言文活板翻譯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卷壹八。選活板又叫活字印刷術,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用雕板印刷書籍的方法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采用。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活板》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翻譯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采用它。五代時才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

慶歷年間,有位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制成壹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壹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壹鐵框就作為壹板,拿著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壹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麽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壹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制作兩塊鐵板,壹塊板正在印刷,另壹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壹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壹塊板裏面有重復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每壹個韻部制作壹個標簽,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頭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松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制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著。

寫作特點

寫作技巧

本文抓住特點、說明程序,有條不紊,給人以明晰、完整、系統的印象。

寫活字版印刷術,緊扣“活”這壹特征進行說明。在說明時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順序進行說明,並且通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活板的優越性。例如寫制版是按制字、設版、排字、煬版、平字的順序說明的。寫印刷:常用二板,壹板印刷,壹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寫拆版雖是附帶說明,但膠泥制印的優越性,也在與木頭刻字的比較中充分體現了活版的“活”。

語言欣賞

本文語言樸實、簡潔、準確。

全《活板》選自《夢溪筆談—技藝》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說得清楚明白。文中還多次用了代詞“之”,如“為之”“煬之”“帖之”“貯之”等,它們都分別指代相應的實物,這就減少了內容的`重復,有助於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本文顯著的優點。如對膠泥字印火燒加熱,使之堅硬成型,用“燒”;為了使鐵板上的藥物軟化凝結,將鐵板置於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煬”;為了便於拆版,用猛火高溫使藥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燒的意思,和“燒”是同義詞,所以用“燔”,避免用詞重復,體現了文言的美感與不生厭。“燒”、“煬”、“熔”、“燔”這些詞用得都準確、貼切。

作者簡介

沈括,字存中,號夢溪。杭州錢塘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壹。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此書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2]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壹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壹帶。仁宗嘉佑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後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活板》選自《夢溪筆談—技藝》。《夢溪筆談》***30卷,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文藝,歷史,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等。是個包容多種知識的筆記巨作。

活板翻譯全文

活板的翻譯如下: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麽做。從五代馮道開始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壹類東西覆蓋好。

想要印刷,就把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於是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壹鐵框就成為壹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麽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

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在印刷,那壹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

每壹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壹版內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每個韻部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

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紋有疏有密,沾水後就高低不平,並且和藥物粘在壹起,不容易取出來。不像火燒過的膠泥字,印完後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拿手壹抹,這些字模就會自己落下來,絕不會被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

出自宋代沈括《活板》,原文如下: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_,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_,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沈括的《活板》原文翻譯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字詞翻譯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盛,大規模地。為,做。

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已後:即“以後”。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歷:宋仁宗年號。

布衣:平民。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錢唇:銅錢的邊緣。

印:印模、字印。

令堅:使堅硬。

和:混合。

以:用。

冒:蒙、蓋。

欲:想。

範:框子。

持就火煬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備好。

更互:交替、輪流。

以:用來。

以紙帖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簽,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後來又合並為106韻。

奇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隨即,很快地。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訖:終了,完畢。

拂:擦拭,撣去。

殊不:壹點也不。

予:我。

群從:堂兄弟及侄子輩。

《活板》全文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重要書籍都是版印出來的。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辦法是:用黏土來刻字模,薄得跟銅錢的邊緣壹樣,每個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在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類東西覆蓋著。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壹個鐵框子,就密密地排滿字模,排滿了就成為壹版,把它靠近火邊烤,松脂和蠟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壹壓,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還不算簡便;如果印幾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了。通常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印刷,另壹塊已經另外在排字了,這壹塊剛剛印完,那壹塊已經準備好,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可以印完。每壹個字都備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壹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用來防備它們在壹版內有重復的。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給它做標記,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壹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紋理疏密不勻,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壹起,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印,印完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熔化,用手壹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輩們得到,到現在依然被珍藏著。

《活板》原文朗讀

活板文言文翻譯及原文朗讀如下:

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_,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_,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_,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_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譯文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麽做。從五代馮道開始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_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壹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然後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壹鐵框就成為壹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壹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麽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在印刷,那壹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壹版內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每個韻部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紋有疏有密,沾水後就高低不平,並且和混合物粘在壹起,不容易取出來。不像火燒過的膠泥字,印完後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壹抹,這些字模就會自己落下來,絕不會被弄臟。

畢_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