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有聲調,抑揚頓挫的聲調協調搭配,可以使詩詞讀起來具有音樂的美感。古詩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積極探索平仄搭配方法,到唐代時,形成了嚴謹完善的格律。
古人將漢字讀音的“調”分成四大類,各自用壹個字本身的聲調作為代表:1、“平”本身為平直調,同調的漢字稱為“平聲”;2、“上(讀shǎng)”本身為“高-低-中”調,同調的漢字稱為“上聲”;3、“去”本身為“高-低”調,同調的漢字稱為“去聲”;4、“入”在古代發音短促急收,與它發音相同的漢字稱為“入聲”。古代四聲中,只有平聲是平直的,歸為“平”;上、去、入三聲要麽拐彎,要麽短促,歸為“仄”。——這就是舊韻的“平仄”。
現代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北京話融合了北方少數民族語音,沒有了“入聲”;平聲出現了變化,壹類完全平直,以“陰”字的發音為代表,稱為“陰平”,壹類略微上揚,以“陽”字發音為代表,稱為“陽平”。原來的入聲分別變成了不同聲調。所以,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這就是新韻的“平仄”。
近體詩格律都規定了壹首詩中每個字的平仄,寫詩需要按照格律來選擇聲調合格的字。
簡單舉例:
壹種五絕格律規定前兩句平仄為(對比例句):
平平平仄仄,(鳴箏金粟柱)
仄仄仄平平。(素手玉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