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詩,是用來表達人的思想、抱負、誌向;歌,是通過對詩的吟唱,來延長詩中所包含的人的思想、抱負、誌向,突出詩意;聲音的高低(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五聲 。
出自:《尚書·舜典》。
《尚書·舜典》記敘了古代帝舜的光輝事跡。舜曾任命夔為樂官,說:“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詩言誌”中的“誌”,指思想、誌向、抱負等。先秦的言誌,是要求詩歌表現人的誌意,強調詩歌作為政治倫理工具的性質,提倡“事父”、“事君”和“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所以實際上講的是“政教”,即儒家之道。
擴展資料: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史書,舜典記述的是舜時的事,在談到宮廷中樂官該如何依制度主持典樂時,使用了“詩言誌,歌詠言“的話,歌詠言中的”詠“,常見的是用”永“,”詠“通”永“。後面還有兩句是”聲依詠,律和聲“。
《尚書》相傳為孔子整理、選編成壹百篇,後經秦代焚書,損失很大。該書要旨:
其壹,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聖王不作,暴君叠起,人民困於虐政,備受痛苦。為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史官作《書經》壹書,希人主得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因此,闡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書》的第壹要旨。
其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
周室東遷之後,人臣之事君,遠不如往古,亂臣殺君之事屢見不鮮。史官作《周書》,記古賢臣事君之道,以使後世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