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註意,不是“百山館”,是“白山館”!在民國時期,白山館被形容為插翅難飛的絕密監獄。迄今為止,白山館最引以為傲的是沒有壹個犯人活著逃出白山館,相傳從白山館出來的只有死人。而白山館的關押方式也是美國監獄專家設計的,用重重布防的做法,是為了杜絕壹切越獄行為的保障之壹,而白山館的管理制度也是遊離在野蠻與虛假文明之間的壹種近乎變態的管理制度。 而在《青盲》這部電視劇裏面的白山館,其原型講的是白公館。 白公館位於重慶市,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故名。1939 年國民黨軍統局將此地改建為監獄,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為第壹監所。 監獄背靠歌樂山 ,四周高墻、電網密布,墻外制高點上有崗亭和碉堡。大門終年緊閉,只有側面開壹小門與外界相通。獄內有牢房20間。 白公館位於重慶沙坪壩郊區,原為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1938年起被國民黨特務機關當作秘密監獄。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愛國人士廖承誌,***產黨員宋綺雲,徐林俠夫婦及幼子“小蘿蔔頭”等借是被囚禁於此。著名的小說《紅巖》便再現了監獄內部殘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黨人矢誌不渝的堅定信念。最多時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關押於此。1939年軍統特務頭子戴笠為審訊,關押的保密起見,將其選中為軍統局本部直屬看守所。原白公館大門終日關閉,從側面壹小門進出,原儲藏室改為地牢,原防空洞改為刑訊洞。在院內墻上寫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等標語。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後,白公館曾改為來華美軍人員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為特別看守所重新關人。至解放前夕,關押的除息峰監獄撤銷後轉移來的“政治犯”如黃顯聲、許曉軒等二十余人外,還有重慶行轅二處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劉國誌、周從化、周均時、張澤後等三十人 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愛國人士廖承誌,***產黨員宋綺雲,徐林俠夫婦及幼子“小羅蔔頭”等皆是被囚禁於此。著名的小說《紅巖》便再現了監獄內部殘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黨人矢誌不渝的堅定信念。最多時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關押於此。白公館是壹處使後人緬懷英烈並為之扼腕嘆息的革命遺跡,去重慶旅遊的朋友們絕不可錯過。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