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在唐的詠史懷古詩中,唐音是怎麽向宋調改變的

在唐的詠史懷古詩中,唐音是怎麽向宋調改變的

壹、詩——盛唐之音

盛唐文藝之中,滲透著壹種豐滿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即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忍讓閃爍著青春,而它的典型代表便是唐詩。無論是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還是高適,岑參的邊塞詩,都使得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精彩紛呈。而詩到李白和杜甫達到高潮。

天真狂放的李白,使盛唐詩浪漫精神得到深化,達到與天俱高的境界。即使是“奉金放還”,他的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給人以激勵。李白詩的無所拘束,正如“草聖”張旭的草書壹樣,連字連筆,流走飛快,把悲歡離合痛快淋漓的傾註於筆墨之間。他的詩奏出了盛唐的最強音。他不滿現實,蔑視世俗,斥責人生,笑傲王侯,飲酒賦詩。“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位兼“詩仙”的酒仙,沒有任何拘束,痛快淋漓的詩句躍然於紙上,洋洋灑灑,無人能及。血氣沸騰,誌在四方的男兒無不被鼓舞。

如果說李白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是盛唐詩濃墨重彩的壹筆,那麽代表盛唐詩最高成就的另壹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蘇軾於《東坡題跋》中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杜甫是詩的集大成者。他沈郁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為唐詩的鼎盛畫上完美的句號。從讀書漫遊,到困守長安,再到陷賊與為官,最終漂泊西南,備述其事。杜甫經歷了坎坷的人生道路,卷入戰亂之中,淪落為下層。其心深深紮根於現實的土壤,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用血與淚寫就的“三吏三別”,沈郁頓挫,不僅是寫史,更是充滿了人文關懷。

二、詞——韻外之致

正如賦之於漢,駢文之於六朝,詩之於唐,曲之於元, 小說之於明清。詞是宋代文人最擅長的創作形式,也達到高潮。詞是詩的別體,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本為合樂而歌,娛賓遣興之用。宋詞派別中比較有影響力是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內容主要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壹種柔婉之美。婉約派有“專主情致”,“能以韻勝”的秦觀。 寫的詞淒婉動人,情韻兼勝,把“情”“愁”二字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提出詞“別是壹家”的李清照。詞風親切感人,音律和諧,富有音韻之美。人言其詞盡顯“當行本色” ,韻外之致。而豪放派的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南渡以後,由於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壹代巨擘和領袖。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壹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沾溉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軾、辛棄疾等詞人。婉約派和豪放派的眾多詞人中,不得不提的是柳永和蘇軾兩人。詞都在二者的手上為之壹變。

“奉旨填詞” 的柳三變(柳永)為詞的創作註入新的活力,使北宋詞風為之壹變。他大量創制長調,慢詞與小令兼善,風格多樣,有俗有雅。當時竟出現“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景象。他對杭州“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描寫讓金主完顏亮有“聞之而起投鞭渡江之誌”。蘇東坡在評論他的《八聲甘州》中的“漸霜風淒緊”幾句時說“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而他的離別詞《雨霖霖》更是寫得纏綿悱惻。他的《鳳棲梧》裏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成為王國維先生的三境界之壹。

豪放派中,蘇軾是最典型的人物,被李澤厚先生稱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他以詩入詞,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使詞打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地。他從用調到音律的改革,使得他的詞含蓄而深沈:“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讀起來不僅膾炙人口,而且表現出詞的韻外之致。

在李哲厚先生看來“少喜唐音,老趨宋調,這種個人心緒愛好隨時間遷移的變遷,倒恰好像,征式地復現著中國後期封建社會和它的主角世俗地主知識分子由少壯到衰老,有朝氣蓬勃,縱情生活到滿足頹唐,退避現實的歷史行程。”。先生用短短的壹段話概括出唐詩宋詞與人的壹生,乃至壹個社會的發展的相似性。當青年讀到李白的“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皆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時會更有鬥誌。而當老者讀到“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擒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讀到這首詞,讓人自覺或不自覺的跟隨蘇軾的腳步,回想當年舊事,都付東流。或喜或悲,於壹老者,都為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