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藝術和科學有著顯著的區別,卻也不能抹殺它們悠久而密切的關聯。藝術創造和科學創造具有不少***性,***性之壹就是這兩種活動都要對大量材料進行精細的選擇。
科學壹般不愁沒有足夠的猜想和假說,問題是怎樣才能從那浩若洪流的猜想和假說中篩選出思想的真金。可以說,科學創造的難點就在於對大量可能性的篩選。所謂科學天才,其實也就是善於選擇的人。而藝術何嘗不是如此呢?壹位詩人說:“選擇——這是詩的靈魂。”壹個中等詩人也能寫出好的詩句,困難的是消滅詩中敗筆。也就是要善於舍棄。壹位藝術家說:“雕塑的傑作也就是壹塊去掉了多余部分的石頭。”困難的是哪些是多余部分的石頭,也就是要善於剔除。其實,舍棄和剔除只不過是選擇的另壹面。舍棄了敗筆就意味著選擇了妙筆,剔除了多余部分就意味著選擇了精美部分。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是通過浩瀚的方案之海駛向唯壹答案的。
藝術創造和科學創造的***性之二,就是這兩種活動都具有明顯的“反熵”特性。所謂“熵”,可以定義為混亂程度的量度。在物質系統的各種變化中,有著向最大熵值變化的趨勢,也就是說,物質變化的最大可能性是趨向混亂狀態而不是嚴整狀態。所謂反熵,就意味著創造秩序。藝術創造和科學創造的價值就在於獲得某種有序的狀態。科學家的智慧使自然界的混亂狀態變得井然有序,而藝術家的天才則使個人的模糊感受變得有條不紊。可以說,音樂就是有秩序的音響,繪畫就是有秩序的線條,雕塑就是有秩序的形體,詩歌就是有秩序的語句。所謂藝術規律,其實就是藝術的秩序,也就是藝術家反熵活動所遵循的信條。科學家的基本工作也是從無序創造有序。門捷列夫把看來紛亂不堪的各種元素排列成令人壹目了然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把原先理不清頭緒的太陽系排列成以太陽為中心、行星各行其道的嚴整星系,而達爾文則把令人眼花繚亂的生物世界編結成壹個上下相銜、左右關聯的“生物樹譜”。他們在發現真理、創造有序的同時,也就發現和創造了美。可以說,元素周期表、日心說和生物樹譜都是科學家的反熵活動所造就的美的精品。“反熵”溝通了科學家和藝術家各自的創造活動。
藝術和科學各有其個性,又有著***性。“鑒賞美學”課程則是從審美的角度探討藝術和科學,展示人類兩大文化領域的***同美。這是壹門嶄新的美學課程,也是壹門嶄新的美育和素質教育課程。不過,它既不屬於探討美的原理和規律的理論美學,也不屬於諸如技術美學、工程美學、建築美學之類的實用美學,可將其定位於對藝術美和科學美進行比較和鑒賞的壹種推陳出新的美學學科。
這門課程並不是藝術、科學和美學的簡單疊加,而是三者的交叉和融合;它也不是藝術美學和科學美學的簡單疊加,而是對藝術和科學進行綜合把握和重新提煉,並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展示藝術和科學的***同美。
許多美學問題並不僅僅和藝術相聯系。例如,黃金分割問題就是壹個與科學、藝術、美學都相關聯的問題。這壹問題作為美育的內容,必將涉及科學和藝術這兩大領域。黃金分割本是壹個數學比例,2000多年來,這壹比例對建築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理論美學、形式美學、實用美學等等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既顯示出藝術美,又顯示出科學美。
黃金分割原理最初運用於建築和雕塑。公元前4世紀建造的古希臘帕提儂神廟,其高大嚴整的大理石廊柱,根據黃金分割法則分割廟宇的高度,顯示出莊嚴肅穆的美感。世界上許多著名建築,諸如埃及胡夫大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中國故宮、法國巴黎聖母院等等,在構圖設計方面,都有意無意地運用了黃金分割法則,以圖取得造型美。古希臘女神維納斯塑像和太陽神阿波羅塑像,為了使其形體更美,都有意加長塑像的雙腿,也是為了符合黃金分割法則。後來,這壹法則又被用於繪畫藝術,例如布洛克的《山林女神奧利雅得》、普珊的《睡著的維納斯》、委拉斯貴支的《維納斯與丘比特》以及中國著名畫家董希文的《開國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等,都是經過畫家的精心構思,把作品的主題重心設定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從而獲得動人的美感效果。
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方面,黃金分割法則的應用更為廣泛,它似乎有著難以理解的魔力。壹座建築物的立面結構,壹組建築群的平面布局,飛機機身和翼展的長度比例,汽車車廂的三維度比,以及窗框、衣櫃、寫字臺、玻璃板、講義夾、學生證、撲克牌、香煙盒、火柴盒、名片、照片、電視機屏幕等等大量采用矩形外形的物品,往往使其寬度和長度的比例符合黃金分割法則。科學中也存在美——黃金分割問題就是這壹論斷的著名例證。這屬於科學美之中的“比例美”。除此而外,科學領域中還存在著其他豐富多彩的審美內容和形式。
藝術和科學在文藝復興運動到20世紀初期這壹歷史階段的分化和斷裂,在某種意義上說,促進了它們各自的發展。這400年,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都堪稱人類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不過,與人類早期藝術和科學渾然壹體的情形不同,今天所呼喚的二者在更高層次和當代水平的復歸與合流,必將使人類文明邁出空前巨大的步伐,實現本質意義上的飛躍。實際上,藝術和科學在歷史上的分化和斷裂,無論從實質上還是從現象上來看,從來也不是絕對的。二者看似遙遠,卻始終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世紀以降,盡管藝術家能在科學領域有所成就的情況極為罕見,可是保持著某種藝術愛好的科學家卻並不絕無僅有。
原本渾然壹體,後來分道揚鑣的藝術和科學,近百年來,其復歸合流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入了藝術和科學相互促進、***同發展的新時代。自20世紀初葉以來,不僅壹系列交叉學科和綜合藝術應運而生,而且藝術和科學相互溝通和重新綜合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在當今時代,離開科學思想和科學家的形象,就無法想象會有壹部新的《人間喜劇》問世。壹位文學家說:今天“如果詩人聽不到血液循環系統中海拉克裏特宇宙和示蹤原子運動的音樂和節奏,他就不是當代詩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都須要向對方吸取營養。當代尖端的科學技術正在促進藝術創作、藝術欣賞發生革命性變化。樂器數據庫可以使壹位音樂家在控制臺前代替壹支大型交響樂團演奏;電腦也能廣泛地用於音樂演奏,又能應於弈棋、繪畫、雕塑以至於文學創作和藝術作品分析等等。科學正以空前巨大的步伐進入藝術領域。
當代藝術也正積極地向科學領域滲透。住宅建築、園林建設、各種工業品以至於航天飛機的設計,無不體現著當代人類的審美情趣。其歷史並不長久的科學美學已經分化出理論美學、實用美學、鑒賞美學等等不同的門類,從科學和藝術的綜合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工程美學、建築美學、裝飾美學等等,正在建構科學技術美學的完整學科體系。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突變論、協同論以及耗散結構論等現代科學技術理論不僅已經應用於藝術創作和研究,同時也把藝術作為素材用以自身的豐富和發展。
藝術和科學之所以能夠溝通和融合,其本質因素在於:無論藝術,還是科學,都是通過某種媒介的形式或結構來表現精神意蘊的壹種方式。
藝術和科學,是人類創造能力的最顯著的體現,是人類文明程度的最有力的見證。人類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就在於它具有發現真理和創造美的能力,其他生物從真正意義上來說都不具備這種能力。蝴蝶亮翅,孔雀開屏,不過是為了吸引異性,而它們本身所具有的美,也不過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它們能夠利用美,很難說能夠創造美。發現真理和創造美的能力,也就如同思維和語言能力壹樣,成為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分水嶺,成為人類的偉大之處。沒有真理和美的地方,也就沒有任何偉大的東西。而真理的發現要依靠科學,藝術則能帶來美。如果綜合發揮藝術和科學的優勢,必將會促進人類文化的巨大進步。
當人們的視野不斷擴展,觀念不斷更新的時候,所有傳統的思想觀念都必將經受考驗。那種囿於壹域、目不旁視、耳不旁聞的所謂“專家”,絕難適應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和歷史進程。當前所看到的藝術和科學的相互引進和促進還只能算是開端,藝術和科學未來的發展進程是不可限量的。21世紀人才的基本素質必然要求同時具備對科學符號和藝術形象的綜合感知能力和理解運用能力。那麽,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彌補傳統美育的缺陷,對青年學生進行藝術美和科學美的綜合熏陶,便歷史性地成為今天教育部門嶄新而重要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