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杜甫的詩有哪些情感

杜甫的詩有哪些情感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本人出生在鞏縣(今河南鞏縣)。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三十五歲入長安求官,困居十年才得到壹個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安史亂中為叛軍所俘,後逃出長安赴鳳翔行在所,被肅宗任為右拾遺。因上疏救房琯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開始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攜家出蜀,病死在湘江船中。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毗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早年漫遊齊魯時的作品。詩以設問開始,緊扣“望”字,描繪出了泰山神奇秀麗、雄偉壯觀的景象。前兩句寫遠望:泰山連綿千裏,起伏不斷。三四句寫近望:大自然好像對泰山情有獨鐘,壹切神奇和壯觀的景色都聚集在這裏。五六句寫細望:白雲層生,歸鳥入眼,令人神往。最後寫望中所感,抒發了作者登臨絕頂的豪情壯誌,洋溢著奮發有為的精神。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此詩是杜甫陷賊長安時所作。詩寫詩人對月思念家室。其寫思念不是從自己長安這邊說起,而是從鄜州那邊的妻子說起,想象妻子對自己的思念,益見思念之深。首聯寫妻子望月思己,壹個“獨”字寫盡了妻子的孤單寂寞。頷聯寫女兒隨母親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傷情。頸聯設想妻子看月時的情景,“雲鬟濕”說明妻子佇立望月之久。尾聯寫希望,盼望能夠聚首相依。可見老杜鐘情之至,也說明戰亂帶給人民的災難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此詩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壹。詩寫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應役的情況,表現了戰亂時代人民的悲慘遭遇。詩人純用紀實手法,如實地描繪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敘述征役驅迫之苦。次八句備述老婦申訴之詞,從“三男”的情況已見從役之慘。再次八句寫老婦被迫應征,足見官吏之兇。最後歸結到“獨與老翁別”。詩雖只敘事,不著抒情和議論,但詩人的批判態度卻十分顯明。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757)三月,詩人此時正陷賊居長安。詩中抒發了優亂傷春的感情。全詩圍繞壹“望”字展開,由景及情,寓情於景。前四句寫春望之景。面對長安的殘破荒蕪、人事全非,不禁傷心淚下。後四句寫春望之情。戰亂不斷,家書隔絕,思鄉益深。發白更短,正是憂亂思家所致。此詩沈郁悲涼,情景渾然壹體。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壹首遊覽兼詠史的詩,是杜甫初到成都遊武侯祠時所作。詩題曰《蜀相》,而不是《諸葛祠》,可見此詩意在寫人,寫出丞相壹生的功績,表達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詩的前半寫祠堂之景。壹個“自”字和壹個“空”字說明祠堂的荒涼,感物思人,引出後半寫丞相之事。“天下計”寫出丞相開創大業、挽救時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見出丞相鞠躬盡瘁的報國苦衷。“出師未捷”既有對丞相未竟事業的惋惜,又有對自己才困時艱的感嘆。此詩感人至深,故劉辰翁說:“全首如此,壹字壹淚矣。寫得使人不忍讀,故以為至。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唐詩品匯》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