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詞淺析
群鳥都飛得無影無蹤,而天上的孤雲自在而悠閑。山看著我,我看著山,這樣互相觀看,卻彼此感覺不到厭煩,這樣的的感覺,只有我和敬亭山了。
寫作背景
了解壹首詩,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詩人寫作的背景和年份,詩人如果生活上是歡樂的,自然所吟唱出的詩詞都是讓人歡欣鼓舞的,但是如果詩人歷經磨難,所寫的詩詞自然帶著憂郁和苦楚。李白寫這首詩,其實年份有2種說法,壹種是寫作於天寶十二年,也就是753年,但是此時的李白正是中年,而且名聲在外,也不是漂泊至此,有《寄從弟李昭》為證:“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閑,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很顯然這是被人邀請的。既然是受邀至此,就必然是有雅興的,而這首《獨坐敬亭山》卻處處流露出傷感之情,既有孤獨也有落寞,可見當時李白的生活境遇是非常艱難的。
其實小編更偏向於第二種看法,就是此詩寫作於上元二年,也就是761年,此時的李白已經六十歲了,而李白是六十壹歲去世的,也就是說距離李白離開這個繁華的世界,還有壹年的時間。而此時的李白已經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也曾經含冤身陷囹圄,也被貶謫流放幾經周折,沒有了昔日意氣風發的少年,徒留壹位花甲老人的顧影自憐。李白路過宣城的時候,再也沒有昔日的朋友盛情相邀,唯獨壹人步履蹣跚地走進敬亭山中。李白壹個人默默地端坐在山前的巖石之上,看著天空中的飛鳥和孤雲,又望著眼前的山峰,觸景生情心中想必是十分傷感的,於是情不自禁地吟唱出這千古名句。這樣的寫作背景,才是更加符合這首詩的意境的。
正所謂李白登臨蜀道,吟唱出千古名篇蜀道難,當時他是第壹次到長安,李白心情是豪邁舒暢的,才會寫出如此出奇的佳作;李白醉酒戲謔高力士,上演了力士脫靴的歷史鬧劇,此時的李白是不卑不亢的,才能吟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朽詩篇。而我們更願意相信,品讀詩詞中的意境,然後用來推斷作者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所處的環境,這樣才是最符合邏輯的,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壹種方法。綜上所述,這首詩作於761年也就更加的有說服性了。
詩詞精解
詩中的前二句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我們乍壹看上去,眼前就會浮現出寂寥蒼茫的景象。妳看那群小鳥高飛遠去,竟然剎那間就無影無蹤,那天空上的孤雲也壹刻也不願停留,隨著風慢慢的飄遠。“眾鳥”到“孤雲”,這些都是寫景,但是卻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這些美好的事物都隨著時間逐漸的離自己遠去。是自己厭世了嗎,恐怕並不是自己厭世,而是這個世界拋棄了詩人,這些離開他的美好事物,都是主動的,而詩人端坐在那裏,卻壹動也沒動。讀到這裏,我們不禁會喟然長嘆,這是多麽的傷感和孤寂的心情啊,但是在孤寂之外,我們又能感覺到格外的清澈和寧靜。雖然它們都遠去了,但是在動過之後,才能更加顯示出靜的神韻來。這種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其實正是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淒涼和落寞之情,也側面的表現出作者此時已經入定了,並不想去追隨鳥兒的遠去和白雲的漂泊。壹切都隨它們去吧,我還是靜靜地坐在這裏,感受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變遷。
此時的群鳥和浮雲,更像是壹種功名,而眾鳥和孤雲都慢慢地離開了詩人,這是詩人刻意創造出來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裏的孤雲兩個字用的就非常有意境,陶淵明的《詠貧士詩》說到“孤雲獨無依”,可見孤雲可以給人帶來更多的意境。
詩中的後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裏的看讀壹聲,詩人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把山寫活了。妳看,鳥飛盡,雲也慢慢飄走了,只剩下那座敬亭山,壹動不動的佇立在那裏,與詩人彼此相望,所以采用了“兩不厭”。他們之間不需要說什麽話了,敬亭山含情脈脈地望著自己,自己也凝望著敬亭山,在內在的精神層面上,其實已經有了深入的交流,不需要用言語來表達了。詩人把眼前的敬亭山當作自己的摯友,而敬亭山也把李白當作知己,他們之間的這種深厚的情誼,又怎麽是凡夫俗子能理解的呢?山與人的相依之情躍然紙上,這就是真誠的感情啊!
詩人越寫山和人的真情,就越表現出人與人的無情,而李白壹生的遭遇,又何嘗不是無數個無情的不斷疊加呢?在此時此刻,只有敬亭山與他互相依靠,彼此深情凝望也不覺得厭煩,這樣的感情,世人怎麽能夠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