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在不了解這首詩背景的情況下,給出壹些個人看法。
總的來說,“我”和稻草人是態度不同的角色,思想有重合,但又不願意彼此認同。稻草人喜歡沈浸在自己的思想中,“我”是壹個喜歡揣測別人內心的懷疑論者。其實兩人回答的話並不和諧,有壹種天各壹方的感覺。稻草人把這兩人歸因於用稻草填充身體的人,同時也不知道他們是自戀還是自我放縱。“我”對他們的言論沒有把握。妳可以發現稻草人繞著彎說話,“我”直言不諱。
1.“深”對應下面的“哲學家”,“持久”解釋“我永遠不會厭倦”;
2.“我”聽完稻草人的話就走了,也不知道稻草人的話是諷刺還是奉承(從“只有用稻草填充身體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樂趣”的觀點來看),因為稻草人本身就是用稻草填充的,但稻草真的不是有價值的體現,所以稻草人這樣形容我。
3.首先,“我”是詩人。在這樣的條件下,稻草人被稱為“哲學家”,有兩種意識形態上的區別。之前“我”認同稻草人的想法,但也有壹些矛盾。也許“哲學家”只能說明紀伯倫是通過稻草人這個身份來表達他對哲學家群體的看法的。
4.“兩只烏鴉共築壹窩”讓人想起了上面稻草人的“在這片孤獨的土地上孤獨的守望”,但隨後烏鴉的出現表明他不再是孤獨的守望,這可能反映了對他思想的認同和他獨立人格的喪失。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理解,難免有偏差。不過我是抱著交流的態度來的,還是希望有人能認同我的想法。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