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下面和我壹起來看李白《春思》的原文及其賞析,希望有所幫助!
原文:
《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賞析:
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壹。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此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此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壹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她申斥春風,正是明誌自警,恰到好處。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壹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致。“燕草如碧絲”,當是出於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壹幅畫面上,並且都從思婦壹邊寫出,從邏輯上說,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著痕跡。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壹般興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系傳寫出來了,這是壹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壹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系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壹層。元代蕭士赟對此詩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系。詩中看似於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說:“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後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壹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誌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壹個常見的藝術特征。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復雜的感情。
詩人成就: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壹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壹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壹。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壹種排山倒海、壹瀉千裏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拓展內容:
李白名號由來:
李白號“青蓮居士”源於《維摩詰經》之“青蓮”佛典,表明了李白尊崇佛教以及向往維摩詰的生活模式。李白援"青蓮"自號與引"青蓮"入詩,淵源有自,六朝至隋唐皆壹脈傳承。"青蓮居士"是李白內心佛教情懷之外在身份認同。在大乘佛教的人物譜系中,李白最為尊崇的是維摩詰,甚至還以之自比。從其存世作品分析,李白的維摩信仰主要凸顯的是《維摩詰經·方便品》“入諸酒肆,能立其誌”的精神內涵。從李白對佛教語匯的頻繁使用上,可見他佛學修養之壹斑。事實上,李白對佛經並非壹知半解,而是認真讀過、學過。李白族人中就有出家人,就是他的族侄僧中孚。僧中孚是與李白交往的僧人中很重要的壹位,李白有多首詩都提到與他相處、清談、品茗的情景。李白在《贈僧崖公》詩中敘述自己曾在郎陵東學禪於白眉空。李白通過修禪,減輕了身心壓力,取得了"獨朗謝垢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