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fre1505934.html#
下面是序言的節選:
山水詩是人類對於自然景物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達到壹定階段時的產物。在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簡略的自然景物描寫,甚至有壹些情景交融的畫面。但總的來看,山水景物描寫的份量在全詩中還只占少數,它們只是詩人借以引發、陪襯、烘托、渲染或比喻詩人思想感情的片斷。《楚辭》中的自然山水描寫,比《詩經》具體、生動、細致,筆墨也多了壹些,顯示出作者較高的審美能力和較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但是,山水景物在作品中仍然處於陪襯附屬地位,詩人並未把山水自然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
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人們逐漸形成並發展了自然審美意識,欣賞和表現山水自然美的能力也越來越高。漢末建安時期,無論在詩歌還是辭賦、書劄中,都普遍地大量地描繪自然山水。建安文人擅長運用自然景色畫面來渲染悲壯動蕩又生機勃勃的時代氣氛,抒寫慷慨激昂的情誌,表現通脫瀟灑的精神面貌。曹操的《觀滄海》詩描繪大海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壯觀,借以抒發自己的胸襟抱負。詩的境界壯闊,氣韻沈雄,被公認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壹首完整的山水詩。隨著以崇尚自然的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魏晉玄學興起,出現了人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的自覺。山水詩作為壹個詩歌流派、壹種文學潮流,終於在東晉形成,這比歐洲出現風景詩早了壹千多年。劉宋詩人謝靈運,是以畢生精力創作山水詩並取得卓越成就的詩人。他對自然美的觀察真切敏銳,以富艷精工的語言描繪山水自然景物的形狀、質感、色調、氛圍,使人讀來有身歷其境之感。他的山水詩兼具景趣、情趣、理趣,但三者尚未能融為壹體。六朝山水詩人還有謝眺、何遜、陰鏗等人,他們發展了大謝山水詩清麗自然的壹面。
唐代疆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全面發展。唐王朝容許儒、道、釋三家並存,人們的思想信仰自由,社會上盛行漫遊和隱逸風氣,詩人們喜歡遊山覽勝,與大自然親密相處,人們普遍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美。山水詩在這時登上了藝術的巔峰,湧現出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劉長卿、韋應物、白居易、孟郊、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杜牧等大家名家,佳作如雲,山水詩躍為詩國第壹大宗。唐代山水詩表現了詩人們開闊的胸襟、廣大的視野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洋溢著詩人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激情,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思想境界高遠,具有絢麗的浪漫色彩。詩人們不滯於山水外形的描摹,尤其重視捕捉山水的神韻,把握山水的個性特征,並把山水的個性同自己的個性結合起來表現,創造出人與自然高度契合、情與景水乳交融的意境。唐代山水詩具有多種體裁、風格、流派。山水詩藝術的成熟和突出成就,為唐代詩歌增添了絢爛奪目的奇光異彩。
在魏晉南朝之際,詩人之所以有山水勝情,除了政局動蕩而又社會離亂所導致的士人隱避心理因素外,遊心太玄的超然,養生遊仙的迷狂,體佛山居的神思,相整合而作用於士人心理,從而才有了宜置丘壑之中的精神指向。待到隋唐壹統,社會日益安定,士人的趨世心理顯然已大於隱避心理,在壹個熱望於功名事業的時代,士人竟然對山水之美保持著不衰的興趣,這就充分說明,那促使前此士人生成山水之好的諸般文化心理因素,依然存在。雅意林壑,性愛丘山,作為壹種詩意化的人格風範,已形成超越時代的價值內容。與此相應,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詩藝化--對景語詩美的追求,遂亦形成為跨越時代而承傳的詩學傳統。正是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在具體描述並分析唐代山水詩的藝術成就之前,有必要鄭重說明,所謂"第壹個高峰",絕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觀,而是層層登攀步步升高而漸近壯偉。換言之,唐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極鼎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