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徐遲的人物貢獻

徐遲的人物貢獻

類 型作 品出版時間備 註詩集《二十歲的人》1936年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出版《最強音》1941年桂林白虹書店出版 《詩歌朗誦手冊》1942年集美書店出版 《戰爭,和平,進步》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美麗,神奇,豐富》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和國的歌》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文藝評論、翻譯合集《美文集》1944年重慶美學出版社出版小說、散文選集《狂歡之夜》1946年上海新群出版社出

版 散文集《徐遲散文選集》197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法國,壹個春天的旅行》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愉快的和不怕快的散文集》1986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特寫《我們這時代的人》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慶功宴》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說《武裝的農村》1938年上海明明書局文藝評論集《詩與生活》195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文藝和現代化》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結晶》198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徐遲報告文學的顯著特征是題材的科技化。他筆下的人物,如陳景潤、李四光、蔡希陶、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專業中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徐遲傾心於科技題材,為科技人員立傳塑像,頌揚科學精神,這在題材拓展與主題開掘上具有文學史意義。《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也正體現在這裏。  在當代史上,知識分子曾被視作被改造、教育的對象,鉆研科技被認為是走白專道路。與此相應,當代文學史上也很少有作品將科技人員作為正面主人公加以敘寫塑造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報告文學的形式撥亂反正,第壹次對壹個有爭議的科學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謳歌,陳景潤也成為新時期文學人物畫廊中壹個重要的典型人物,徐遲的作品題材有壹律化的傾向,但他對人物的表現註意求異,註重表現人物的個性品格,並設計與其特異相諧的表現形式。作者寫陳景潤,從外在的怪異中,發現人物對於科學執著追求的精神。寫李四光,並沒有對人物作全程式的鋪寫,而是精心截取人物歷程中典型斷面,挖掘人物最為閃光的美質。

徐遲的作品講究藝術構思,善於調動生活材料進行有機的組合。《在湍流的渦漩中》敘寫科學家周培源的業績與品格。作品的標題就顯示了作者構思的匠心獨遠。它既巧妙地契合了湍流理論家周培源的學術貢獻,同時又暗示了作品敘寫的1976年10月的政治背景。《生命之樹常綠》寫植物學家蔡希陶,象征手法的成功運用,增強了作品的詩美哲理。徐遲是壹位詩人型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詩人式的激情,有詩語式的清新、凝練和文采。他善於將枯燥變為生動,將抽象化成具體,將專業演繹為通俗,增強科技題材作品的可接受性。《哥德巴赫猜想》寫到陳景潤研究工作所具有的意義時,作者運用博喻譬說:這些是人類思維的花朵。這些是空谷幽蘭、高寒杜鵑、老林中的人參、冰山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牡丹。想象豐富,令人神馳。徐遲的作品也有缺失。他認為報告文學也允許略有虛構,不離真實的虛構。並且承認《哥德巴贛猜想》中有細節的虛構。 徐遲的譯詩讀來流暢自如,瑯瑯上口,其節奏快慢徐疾壹如原作 ,讀者仿佛能看到詩中所描繪的美國的經濟發展風貌,仿佛能感覺到奔馳的車輛迎面而來。這壹成功要歸功於徐遲本人的音樂修養。可貴的是,徐遲能聯系中國詩壇的現狀做出自己的思考,他不無感慨地說“西洋的文字已經能直接傳出音樂來了。”

他翻譯的作品,在相當的程度上是通過翻譯表達他本人的情感和思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翻譯、創作、研究三者有機地化為壹體。把翻譯和研究結合起來 ,並選譯與自己性之所近、能打動自己的作家作品 ,這些特點大致都體現在徐遲的翻譯活動中。他的研究中摒棄了那種懸置詩作本身 ,只作空泛的誇誇其談的評論路數 ,而與原作者作心靈上的交流。

徐遲重視包括美國文學在內的外國文學翻譯、介紹和研究。他認為翻譯本身就是學習。他和許多中國現當代作家壹樣,在自己的文學生涯中 , 既有譯作 ,也有創作 ,還有研究之作。事實上 ,他的譯與作 ,可以說也是互相促進、互相受益的。他以譯作走上文壇 ,而其創作往往受到譯作的影響。翻譯對於他的創作來說 ,無疑是壹種激發、壹種“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