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供選擇)
端午節是壹個民俗意義豐富的傳統節日,劃龍船、吃粽子、掛蒲艾等習俗,歷盡2000多年而不衰,深深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文人學士歌詠其事的很多。
張建封(735—800),唐代詩人,兗州(今屬山東)人,才華出眾,並有戰功。德宗建中初年(780)任嶽州(今湖南嶽陽)刺史。他寫下的《競渡歌》最為生動、傳神: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掛彩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事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壹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細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此詩描寫唐代的龍舟競渡,按“ 熱鬧場面———競渡情景———發生鬥毆———作者觀感”的思路,把競渡場面描繪得有聲有色。這場競渡由官方主持,賞贏罰輸,故競渡中還引發鬥毆事件。值得註意的是“ 競脫文身請書上”壹句,意即剛賽好壹場,輸方不服,雙方又脫去上衣,露出刺花的身體,請求再決雌雄。說明及至唐代,也有“文身”之俗。
在吟詠端午的詩篇中,有不少是歌頌與緬懷屈原的。唐代詩人文秀( 江南僧,晚唐詩人)在《端午》壹詩中寫道: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詩為屈原鳴不平,對昏君奸臣進行了無情鞭撻。立意高遠,是端午詩歌中奇崛之作。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白居易稱之為“詩豪”。其詩善使事運典,托物寓意,以針砭時弊,抒寫情懷。其《競渡曲》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壹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註。
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湖南沅江壹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刺史( 唐代官名,州行政首腦)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壹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詩的結尾筆鋒壹轉,由此前的龍舟比賽的熱鬧場景變為因屈原事引發的惆悵,“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註。”
梅堯臣(1002—1060),北宋文學家、詩人。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梅宛陵先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或“蘇梅”。其《五月五日》詩雲: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人為屈原的冤屈深感不平,同時對屈原的高潔品格給予高度肯定,“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形象生動,立意高遠。這首詩為這個節日增添了幾分感傷的色彩。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壹。其文風,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通俗。他的《和端午》壹詩是: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詩人在這裏觀競渡,悼忠魂,念《離騷》,悲屈原,情緒悲愴。
在吟詠端午的詩篇中,也有反映飲端午酒的。宋代著名詩人範成大(1126—1193),蘇州人,他的《竹枝歌》最為膾炙人口:
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
雲安酒濃曲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
本詩反映三峽人的端午習俗,上午在長江看龍舟競渡,中午“打牙祭”,飲雲陽當地產的名酒———曲米春,因節日高興,以致“ 家家扶得醉人回”。雲安,即今重慶市雲陽縣。曲米,即曲米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