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的第壹句話。對此,初學者可能會有誤會之處。末學分幾個方面略說如下:
其壹:這壹句的意思很明顯,佛悟到的是:“壹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即是壹切眾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壹切有情的“***同點”,區別於“無情物”(木石瓦礫)。若非如此,眾生形態千差萬別,有何***同之處?
這個“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來、涅磐、實際、如來藏、非心心、諸法實相、涅磐本際、本來面目。。。。幾十種名稱。
這個真心,上至諸佛世尊,下至地獄眾生;在本質上無有差別。
這個真心,若能觸證,即是開悟明心,入菩薩數;不僅頓時成就解脫生死的功德,更能於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轉。因而是區別凡聖的壹道關卡。
這個真心,是壹切眾生“本具”,不是修行得來的。
其二:諸佛在成佛之前,已經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以“最後身菩薩”身份,住兜率天,待眾生因緣成熟,即出現世間,示現成佛。
修完第壹大阿僧祗劫時,已是明心見性具足的通達位菩薩;此後的二大阿僧祗劫,無數次以菩薩身份出現世間,無數次明心見性而觸證此心。並非僅此壹次。若是“壹悟成佛”(究竟佛),則壹切真悟祖師皆已圓成佛道。則壹切未成佛之大菩薩,就算等覺位,也未明心。則“菩薩五十二階位”說“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即成妄說。
因而,此壹悟,並非僅有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時才有;而是“七住位”以上菩薩,每壹世都會有的事。
因而,此壹悟,就是觸證自己本具的真心;無論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時,還是六住位滿心而進入七住位時;都是壹樣,區別之處在於:因地時的悟,雖證真心,而其中汙染性未盡;果地時的悟,則真心之中汙染性已經是完全除盡。
其三:開悟明心,是“壹念相應”。是瞬間的事;只有“頓悟”,並無“漸悟”。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是“睹明星而悟”,也是由六根而入,以眼識心觸證。《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最勝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也是由六根而入,以耳識心觸證。禪宗諸祖,也是由六根六識而入。因而,開悟明心,必須借助這些妄心,借假修真。
如上,觸證真心,無有“首先悟到什麽”?漸次悟到什麽的區別。
其次,現觀真心體性,必須是自己“開悟明心”才能知。不是凡夫思維能知,乃至不為二乘聖者所能思議。
其四:小乘法中,無須觸證真心,是在世間法上實證“壹切法空”而成就。因信受佛說:“有涅磐本際不生不滅”而取涅磐。否則,無余涅盤滅盡壹切妄心、壹切“我”,若無“涅磐本際”(真心)不滅。則同於斷滅論。
因而小乘法必須有大乘“真心不生不滅”的支持,有大乘菩薩實證真心非虛妄的支持;才是佛法而非“斷見外道”。若否定真心,則小乘法同於斷滅。
如上,佛成道時所證:“不生不滅、能生萬法的真心”(如來智慧德相);
即是佛法“第壹義諦”。即是佛、法、僧。即是壹切有情最究竟的皈依處。
為壹切經典顯說、隱說。
其次,樓主此問,實則非語言能夠說明,非思維測度而能了知。必須親證!
若是投機取巧,企圖打聽而得明心之功德受用,而入菩薩數;無有是處。無非“偷心不死”之罪障凡夫。正是“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之寫照。
當然,對這個問題疑情不斷,念念不忘,則是善根人;以此因緣,未來際必將觸證此心,超凡入聖。
樓主若欲建立知見,末學此文或能提供參考:
/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4133577d2da8ca61e12ae.html
“壹切眾生畢竟成佛”!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甚深微妙法
南無大乘勝義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