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與泗州市有關

與泗州市有關

唐元海

時間:2005年5月23日

洪澤湖在中國五大淡水湖中排名第四。地理位置在北緯33° 06 '至33° 40 '之間,東經118 10 '之間。從行政區劃上看,湖區屬於江蘇省洪澤、淮陰、泗洪、盱眙、泗陽四縣管轄。

洪澤湖位於淮河中下遊交界處,也是該段淮河河床的組成部分。流入洪澤湖的主要河流有淮河、新汴河、懷洪新河、胡同河、何穗河、徐紅河、安和河、池河。淮河是最大的入湖河流和供水水源,淮河來水占入湖總水量的70%以上。洪澤湖集水面積654.38+0.6萬平方公裏。湖水水位的波動與來水量密切相關。當來水量較大時,湖泊面積和體積會隨著湖泊水位的升高而擴大,反之亦然。如1916測得,洪澤湖水位14.56米時,湖面面積3669.5平方公裏,湖容95.8億立方米。當湖泊水位為12.5米時,對應的湖泊面積為2068.9平方公裏,湖泊容積為3127萬立方米。根據水利部門1985的計算,當湖泊正常水位為12.5米時,水位每升高4.8厘米,湖泊容積將增加1億立方米。

洪澤湖不是壹個天然湖泊。實際上是明末逐漸形成的大型湖庫。明清時期,為了“蓄水保水”,實行“蓄水刷黃”政策,在湖區東部修建了洪澤湖大堤。由於黃淮帶來的大量泥沙,湖底不斷淤塞,湖水水位不斷上漲,湖泊面積逐漸擴大,最後這壹帶的許多小湖逐漸演變成大湖。

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淮工程,洪澤湖被列入調蓄淮河洪水的重點工程。從1951開始,50年來洪澤湖大堤進行了4次加固,大大提高了防洪抗震能力。大堤上建有高良澗水閘、三河水閘、赫爾水閘等泄洪工程,以及高良澗水閘、三河水閘兩座船閘。由洪澤湖大堤和上述泄洪建築物組成的洪澤湖防洪體系,成為蘇北3000萬畝耕地和2000萬人口的防洪屏障。

經過新中國50年的治理開發,洪澤湖已成為壹座惠民水庫,最大蓄洪量超過6543.8+000億立方米,每年輸送灌溉和城市用水40多億立方米。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它發揮著防洪、灌溉、航運和水產養殖的綜合作用。

在洪澤湖地區,6543.8億年至300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郯廬斷裂帶和淮陰斷裂帶從湖的東西兩側穿過,形成蘇北坳陷,坳陷西緣在淮河入海口。近代以來,湖區斷層仍有活動,地震分裂7度。

洪澤湖盆地呈淺盤形,湖底平坦。湖內平均海拔10 ~ 11 m,最低凹湖底約7.5 m,湖內有200平方公裏的大型淤泥灘,壹般海拔11 ~ 12 m,湖區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湖盆自西北向外傾斜湖區的北部是丘陵和山谷交替出現。洪澤湖有三大湖,黎河窪、安和窪、城子窪分布在南北丘陵地帶。湖東以外,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相鄰,西部為丘陵平原。

在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淮河洪水帶來的泥沙在河床兩側沈積成肥沃的平原。平原上的窪地經過長期積水,形成了許多小湖。可以說,洪澤湖形成之前,是壹個河湖交替的窪地,湖中人多。分布在淮河兩岸的小湖泊和窪地,在史書中均有記載。淮河右岸有破釜溪(破釜塘)、白塘、涪陵湖、木墩湖、萬家湖。左岸是安河窪、胡安、英塔湖和胡莎湖。左右兩岸的這些湖泊和窪地,大多由水路相連。在這片水草茂盛的沃土上,自古以來就是懷壹人生活的地方。春秋時期,淮夷聯盟首領許的都城在洪澤湖北岸的泗縣。《擴地誌》說:“有壹個大程序,古郭旭,在程序縣(擴地誌)以北四十裏。”徐偃王治理國家很有壹套,曾經很強大,但後來被吳所滅。

洪澤湖地區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自春秋晚期,吳王開溝,湖區東部常為南北航運樞紐。秦漢以後逐漸發展起來。東漢元和三年至永元六年(86 ~ 94),下邳張翔宇在徐賢縣北部(今湖區西部)開發了濮陽皮水利。惡水二十裏寬,近百裏長,處處良田。張瑜開水門,灌溉耕種,開墾土地1000多公頃,收獲樹木1多公頃(1)。漳河元年(87),廣陵知府馬陵開發湖東,“振興陂湖,灌溉二萬余頃”(2)東漢時期,江淮財富運往洛陽,途經此處。三國時期,魏、吳對峙,曹丕曾從淮泗水路進軍長江下遊。魏在淮河流域大興耕地。據記載,鄧艾在淮河下遊修建了白塘,在塘內設置了三個堰,開了八個水閘,把白塘和破釜塘連接起來,設置了49個農場,灌溉了63萬畝元和縣誌。據《漢書·地理》記載,臨淮郡(治許縣,今泗洪縣東南三十裏)有29郡,268283戶,1,237764人。隋大業元年(605),楊迪開吉渠後,行至江都,途經破釜溪(盱眙縣北三十裏)。因大雨泛濫,他將破釜溪改為洪澤鋪(故名洪澤)。洪澤湖的名字第壹次出現在明朝萬歷年間潘繼勛的《河防表》中。

唐朝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唐初,由於中原戰亂不斷,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要振興經濟,首先要恢復農業,發展灌溉。據有關史料記載統計,安史之亂前,淮河流域僅有淮南路灌溉工程4處,河南路20頃。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戰亂頻繁,農田水利工程減少到只有7頃,而淮南路水利工程增加到13。此時唐王的朝貢需要完全依靠江淮地區,這也是農田水利工程增多的原因之壹。到了唐代,洪澤湖地區的墾荒事業也很發達。695年,開辟白水塘和唐賢,開墾農田。大歷三年(768),洪澤、射陽任官(3)。到了長慶時(821 ~ 824),大興白水水庫灌溉工程完成,詹陽、徐州、朱子井、塘裏井、大福井等三州的民工轉移到與白水水庫相連的洪澤東。

北宋初年,洪澤地區的壹些灌溉工程似乎可以灌溉田地。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新法實施,在全國興修水利的熱潮中,修建了楊珊和淮陰的引水工程、青州河、都塘河、洪縣萬安湖等。

元朝非常重視淮河地區的水利工程,說“今日耕田之利,在淮河之外”(4)。先是在邵郫耕地,元二十二年(1286),又“在洪澤建立三寨,立萬戶以統之”。“其直立處在淮安路白水塘、黃家疃,人口壹萬九千九百九十四人,田地三萬五千畝”(5)。到了元代,只有邵陂和洪澤兩個地方被兩淮圍墾,獲得了“數十萬歲”(6)。

洪澤湖地區在古代具有南北航運樞紐的地位,水運十分發達。泗水口、韓溝口、通濟渠口都在這壹帶。唐宋時期,為避免泗州至滁州(今淮安)二百余裏淮河暴雨的危險,開辟了新的航道工程,包括廣濟新運河、桂山運河、洪澤新河、泗州直河等。

洪澤湖地區,在它成為湖泊之前,經過各代人的長期開發和治理,逐漸形成了壹個有田有樓有村的農業富庶區。泗州市、洪澤鎮和渡頭鎮是湖區的三個重要城鎮。除泗州城外,洪澤鎮和渡頭鎮位於泗口和汴口之間的淮河岸邊,是水上交通要道,也是南北官道的驛站。楊迪下江南,曾在洪澤鎮停留。宋代設立稽查司,清初設立洪澤鹽保署。南北朝時,北周武帝鄭玄元年(578年)開始建立泗州。它位於宿豫縣(今江蘇省宿遷市),從板竹向東,至開封,向東南,至商丘、宿縣、泗洪,北至淮河,打通了集曲(唐宋時稱邊曲)。為加強邊渠水運管理,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汴口泗州遷至臨淮郡,後改臨淮郡為泗州市。

泗州城南接淮水,西接汴河。唐宋時期是水運中心,素有“水陸大都會”之稱。據《隋書·年略·泗州誌》記載,是“北枕清明,南濠梁,東臨未央,西接蘇壽,江淮,樞紐徐丕,中原。”

自州遷臨淮,多則七郡,少則三郡。“泗州直屬版圖,洪澤東九裏至清河,西壹百二十裏至五河縣同河口,南二裏至盱眙縣淮河,北壹百五十裏至宿遷梅花渡。轄7個鄉53裏,包括22個鎮。是洪澤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是我國歷史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歷史港口城市。

泗州城東、西有兩座老土城,中間隔著汴河,由汴河橋相連。明初兩城合二為壹,建磚石城。周長是9英裏30步。這堵墻最初有二十英尺高。嘉靖三十六年(1557),被日軍圍困,後又加高至二十五尺。據《泗州誌》記載,泗州* *有五門,東壹門,西壹門,北壹門,南門,香花門。香華門是專門為迎接僧伽大師從長安返回泗州而修建的。為了防止洪水,每個城門都建有月城和門樓。城外有洪水,月門先堵,行人從月城大堤進出。有45個城市商店建在城市上,每200戶有壹個,六個敵人的炮臺也建在城市上。每個城門下都有水門,香花門對應的是北門的水門。到了宋代,進進出出的都是船和船。到了明朝後期,水閘已經淤塞廢棄。

泗州內外已建名橋16座,其中市內橋梁8座:遊龍橋、回龍橋、階梯橋、通惠橋(也叫汴思橋)、永寧橋、走馬街橋、馬家橋、賈偉橋。城外的八座橋是:東門外的板橋、西門外的板橋、南門外的橋、北門外的板橋、新橋、通濟橋、胭脂橋、浮橋(跨淮河,接泗、徐)。泗州外有護城河,城內有圍城。城外有堤,城與水相通。因為溝渠眾多,所以不僅橋多,而且各大門口都有吊橋,方便交通。

唐宋以後,泗州城是歷代郡縣所在地。唐代淮東為我使,南宋淮南東路為使。明初陸、豐、淮、楊、褚、徐等國欽差大臣及監察使節,豐司駐泗州。當時泗州街景整潔,商業發達。據《帝紀》和《泗州誌》記載,進出泗州有五市十五街三十四巷。明洪武初年,設泗州衛,總督府轄九千戶,人口約三萬。城內有官署,如周亞、都察院、巡檢院、刑偵局、泗州委、迎賓館、蒼嶴、稅務局、陰陽學、郵政總鋪等。有儒學系、學科系、鄭雪系、社會學、絕科書院、龍泉書院、泗水書院等文教建築。還有長風倉等倉儲建築,轉運糧食。此外,還有24座鐘鼓樓,53座寺廟、廟宇、神社等建築,12座壇、堂、亭、臺、坊、碑、碑等。,以及淩銳塔和明遠大師塔建於唐代。

泗州市不僅有許多建築壯觀的名勝古跡,而且環境優美。直至明代,泗州仍有十二景:即“九崗山蜿蜒,壹字河環,河對岸青翠欲滴,淮河浮臨城面,柏陵園郁郁蔥蔥,荷園飄香,關內漁舟唱月,堤前商賈唱風,龜壁遠。(7)

泗州城依山傍水,青山丘陵。是壹座歷史名城,風景秀麗,“山川拱衛,大氣凝練”。宋代畫家、詩人米芾,認識漣水軍,路過泗州。他曾寫道:“羅京之塵尚在千裏之外,弓出青紗帳”,盛贊泗州環境優美。唐宋元明時期,許多文人駐足泗州,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門外十三裏的楊家墩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明朝第壹陵——“三祖陵”(8),進壹步提高了泗州城的地位,增加了泗州的繁榮。

泗州城歷經唐、宋、元、明四代,興盛九百余年。為什麽會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大洪水中丟失?這與洪澤湖的形成和擴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