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下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水調歌頭 明月什麽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裏,現在是什麽年代了。(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雲禦風,置身天上,哪裏像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壹面轉到另壹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麽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裏***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願人長久, 千裏***嬋娟。)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壹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壹願望仍無法實現。這壹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壹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壹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壹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壹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壹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壹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擡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翺翔。
春日
宋·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春日:春天。
2、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3、 尋芳:遊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7、 東風:春風。
我選擇壹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壹時間都換了新顏。隨便什麽地方都可以看出東風的面貌,東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簡析:
人們壹般都認為這是壹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壹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壹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壹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壹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麽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壹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壹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賞析:
良辰探尋美景在泗水之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壹新。輕易便能識得東風的妖面,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芳春。
名句賞析——“萬紫千紅總是春。”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壹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仿佛是壹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艷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壹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壹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思鄉
作者:(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2、憶:想念。
3、倍:加倍,更加。
4、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zhūyú:壹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紮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壹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壹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沈,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示兒 》
(南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意: 我本來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壹而感到悲傷。王者之師平定中原的那壹天,在家裏祭祀祖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妳們的父親。
詞語註釋:
1.示兒:告訴兒子們。
2.元:同“原”,本來。
3.萬事空:什麽都不存在。
4.但:只。
5.悲:悲傷。
6.九州: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7.同:統壹。
8.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9.乃翁:妳們的父親。
10.北定:收復。
11.家祭:家裏祭拜祖先。
陸遊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壹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壹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壹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壹。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沈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壹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壹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望告乃翁”,情緒又壹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壹的那壹天,只好把希望寄托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遊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壹,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沈、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獵/ 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紗山下蘭芽短浸溪/滿庭芳蝸角虛名/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臨江仙送錢穆父/臨江仙送王緘/望江南超然臺作/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沁園春孤館燈青/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③親射虎,看孫郎。④酒酣胸膽尚開張。⑤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⑥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註釋
①密州:今山東諸城。 ②黃:黃犬。蒼:蒼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 ③漢羽林軍戴錦蒙帽,穿貂鼠裘。這裏與下句“千騎”均指蘇軾的隨從。 ④報:告、語。傾城:指全城觀獵的士兵。 ⑤孫權曾親自射虎於淩亭,這裏借以自指。 ⑥節:符節。漢時馮唐曾奉文帝之命持節復用魏尚為雲中太守。這裏以馮唐自比,有不服老與赴邊的兩屋意思。 ⑦會:當。如滿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裏以天狼喻西夏。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壹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壹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誌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壹首豪而能
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壹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壹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於鐵溝,寫了這首出獵詞。作者在詞中抒發了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的雄心壯誌和豪邁氣概。
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這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壹個“狂”字貫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壹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奔馳,騰空越野,好壹幅壯觀的出獵場面!為報全城士民盛意,詞人也要象當年孫權射虎壹樣,壹顯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在“出獵”這壹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進壹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由打獵激發起來的壯誌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過片壹句,言詞人酒酣之後,胸膽更豪,興致益濃。此句以對內心世界的直抒,總結了上片對外觀景象的描述。接下來,作者傾訴了自己的雄心壯誌:年事雖高,鬢發雖白,卻仍希望朝廷能象漢文帝派馮唐持節赫免魏尚壹樣,對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
那時,他將挽弓如滿月,狠狠抗擊西夏和遼的侵擾。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壹。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誌,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誌、用典為壹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誌在千裏的英風與豪氣。
毛澤東的《蔔算子 詠梅》 梅花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產黨人的形象,壹名國際***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壹個中國革命者,壹名世界革命者。
主席這首詩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壹代大詩人的風範,出手不凡,壹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壹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的《蔔算子·詠梅》與陸遊所寫大相徑庭。陸遊寫的是梅花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